×

Loading...

影迷忆当年之2:难忘的老片

在俺所看过的国产片与译制片中,70年代所看的占了相当的比例,80年代大学和工作后看电影貌似反而少了,或者只是一种错觉,因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和选择,对看电影不再像70年代那样狂热和热切期盼。但当年看过的影片却成为童年、青少年的时代烙印,永远印在了记忆中。每每提及忆起,就成为那年代过来人的怀旧热门话题。只是因为各地情况和环境条件不完全相同,各人所看过的片子多少与种类也有所不同,下面仅列举一些俺印象较深的部分片子。

1.纪录片
当年看得最多的纪录片是《新闻简报》,内容多数就是近期的国内时事报道,类似报纸摘要的电影版。节日活动也有不少纪录片,比如报道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游园活动出过不少纪录片。另外就是一些时政新闻短片,比如领袖接见某国元首/贵宾之类。记得有关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的就有很多部,其中印象较深的一部是记录他在中国各地的旅行访问,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列队隆重欢迎和热情接待,片中出现的插曲便是他本人所作的歌曲《怀念中国》,因为深情款款的旋律太好听了,在以铿锵之声为主调的大环境中显得那么的另类,后来俺找到并收藏了此曲,现在有时还在听。
 

反映农村较出名的有两部:红旗渠、沙石峪。里面的插曲当年都会唱,现在还能哼几句呢。

记录重大工程建设成果的: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前者的插曲《巍巍钟山迎朝阳》,当年的小学老师还曾教唱过,故印象较深。后者印象深是因为片中提到艰辛建设过程中有不少铁道工程兵牺牲(貌似有2千多)。

文艺表演纪录片,比如某某文艺汇演,记得的一些片名是:杂技英豪、齐鲁英豪(杂技、气功)、粤海轻骑(广东轻音乐团)、钢琴伴唱《红灯记》、百花争艳、《东方红》史诗、《黄河》钢琴协奏曲....

公映的战争纪录片比较少,故印象更深,记得看过讲中苏冲突的《珍宝岛不容侵犯》、还有讲越战的《九号公路大捷》、《铜墙铁壁的永灵》,越战纪录片是俺头次见识真实战争中的大规模轰炸,特别是大型轰炸机B-52在空中一大长串倾泄炸弹的画面令人震撼,孩子们管那叫飞机拉粑粑.....

 

2.专题片
此类实质上应属于纪录片,只是新闻时效性没那么强而已,比如记录某些团队到国外访问(乒乓外交、文艺表演),当年那部“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插曲《银球飞舞花盛开》,以及首都的欢迎大阵仗很多人都有印象,青少年们(就是北京各中小学的学生)列队在大街两旁,挥舞着鲜花/彩带、载歌载舞反复高喊“欢迎、欢迎、欢迎...”那也是N多纪录片一有外宾来访就会出现的镜头。
有印象的还有:记录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中国医疗队在坦桑、赤脚医生、中国队参加的世乒赛(很多队员名字到现在都记得)、西双版纳、捕象记、北京猿人、长沙马王堆(考古)、潜海姑娘(影片配乐知名度很高)...

3.科教片
看过不少科教片,有的看了很多遍,因为在等“跑片”时放映员就拿来填充时间。比如:对虾、泥石流、橡胶、蛇岛、高粱、大寨田.....后来才知道有的战争片,其实是当作军事科教片来拍的,比如著名的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奇袭》也是。

 

4.戏曲/歌剧片
70年代的戏曲片放映次数最多的是样板戏了,全部都看过,但当年觉得好看的比如:红色娘子军(音乐好听)、沙家浜(唱段有趣且容易上口,传唱率高)、白毛女(主要是歌好听)、杜鹃山(据说是当年现代京剧的颠峰之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沂蒙颂(也就那歌好听,其它不咋地,有人戏称“内行看舞姿,外行看乳汁”),其余的俺不觉得好看,其中《海港》、《龙江颂》是最没劲的....
其它的戏曲片能想起来的只有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港片《三凤求凰》(越剧)、《三笑》(江南杂腔小调)...
由歌剧改编的电影不多,看过的只有《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其实《刘三姐》应该也算的,想起一部插曲最多的朝鲜战争片:《一个护士的故事》,简直就是战争歌艺片,另外一部是歌剧改编的《血海》。

 

5.动画片
当年动画片不多,还常拿来填充时间等“跑片”,所看过最长也是最经典的无疑是《大闹天宫》,虽是60年代出的,可貌似很多年后都没被超越。其它的都是短片,有印象的比如小号手、小鲤鱼跳龙门、渔童、东海小哨兵、半夜鸡叫、放学以后...至今都还记得《放学以后》里的坏分子(卖糖老头)教唆小孩的跳皮筋儿歌:“...糖儿甜,糖儿香,吃吃玩玩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5.故事片
从民国时期到70年代末近60年间出品的所有国产故事片,俺肯定没全看过,但至少看过80%甚至更多真不是吹,可能是由于环境或机缘吧,相当部分是在70年代看的。高峰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77、78那两年,一下子解禁了大量70年代前拍的电影,有段时间几乎每周就看两、三部......因看过的片子实在太多,印象深的也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只能提一下个别的。
有些片子是先读了书,后来才看到被拍成同名或异名的电影,70年代的片子有:海霞(海岛女民兵)、烽火少年(小马倌)、闪闪的红星、小花(桐柏英雄)、难忘的战斗、斗鲨(黑桃皇后)...
文革前出的片子很多是解禁后才有机会看到,也因此导致了读小说先于看电影,比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改编自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
文革中后期,有一拨影片是当时都读过的同名热门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红雨、向阳院的故事、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
香港的国语片是个特殊的存在,70年代大陆公映的并不多,看过的只有《豆蔻年华》、《审妻》、《屈原》、当年号称最吓人的恐怖片《画皮》、还有前面提过的《三凤求凰》和《三笑》...

 

6.译制片
在当年的观众眼里,译制片总体上就意味着高端、热门的时髦片子,是令影迷兴奋、激动的片子,对后来的崇洋热潮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引导的作用就是这么厉害。老掉牙的有苏联的夏伯阳、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保尔.柯察金,后来陆续又有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日本、南斯拉夫、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译制片,欧美的不多,只有类似《百万英镑》和卓别林的系列哑片,大量的欧美片是76年以后才解禁或引进的。貌似那时的译制片只出自长影和上影,长影主要出品苏联、朝鲜、越南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片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多数出自上译,影迷们对那些著名的配音演员如数家珍,那是另一个大话题了。

可能长影配音演员北方人居多,结果早期的苏联片里的对白北方口音就浓些,还有后来的朝鲜片,反正都来自北方国度,感觉上还算契合吧。上译出品的比较小资,牛人也多,出过很多精品,即使原版不咋地,经过配音译制的再创作后也变成了经典。
至于很多影片的故事和人物、精彩对白等等说起来话就太长了,够影迷讨论说上好几天的。有些电影的镜头片段当年在第一次观看时,还是挺让人开眼的,比如越南片《回故乡之路》里主角晚上睡在掏空的大炸弹里,还有《森林之火》里的巫婆作法“天灵灵,地灵灵...”的恐怖气氛......

 

7.内部片
有的片子当年是内部放映不对外公映的所谓“内部片”,一般主要是个别国产的禁片,或是发行范围很小的译制片。还有一种是只在某场合下,用来招待贵宾或有来头的人物时放映的片子。此类片俺有幸蹭过一点,比如:日本的军阀、山本五十六、啊!海军(这些后来都解禁了)....还有朝鲜谍战片《木兰花》,此片貌似没有译制版,当时是由翻译现场解说的。有的片子因为俺是从中间看起的,后来再也没机会看到,至今还不知片名呢...

聊老片子,光是数片名就够耗时间的了,若再聊精彩内容和桥段可能好多天都侃不完,还有那些难忘的插曲、配乐、配音,以及拍摄中的相关背景、故事、花絮,都有几乎谈不完的话题。前CCTV主持人崔永元也是同时代的老影迷,从2004年开始,他作为制片人,花5年多时间拍了110集的《电影传奇》,以背景介绍、采访和重现个别场景的方式讲述了很多老电影的创作过程,俺也基本都有追看,补了很多课。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电影传奇》回避了所有文革电影,没有一集谈到文革片,当然,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只能理解了。老电影是那些年代走过来的几代人集体记忆,随着时代变迁和原片的政治意味已沦为笑谈,现在谈说起老片,更多的只是对孩童往事的忆旧与乐趣回味......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影迷忆当年之2:难忘的老片 +2
    • 沙发🛋️必须我坐,哈哈😄
      • 就跟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一样,早早地把位置先占好😊
        • 没有好位子可以坐反面
    • 好文。勾起了许多回忆。你列举的片子中,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啊!海军”。当年躲在大人背后混进电影院看了一遍,不过瘾。又翻墙钻进电影院看了第二遍。朝鲜片子印象比较深的是”北极星“,好象没有公演过,当时
      厂区里接纳了几个朝鲜留学生,要么是他们带来的片子,要么是为他们放的片子。那时候还有一部东欧的芭蕾舞片,好象是“山鹰”,女性婀娜的身姿,在那个年代极诱人。
      • 嗯,有的内部片确实是客人从其国家带过来的,可能是因为电影在那年代可以当作很受欢迎的礼物吧,俺看的那部《木兰花》应该就是,电影对白全是朝鲜语,翻译在现场断断续续的旁白,那时还没有同声传译,估计压力不小...
      • "啊! 海军"在电影院放过吗?
        • 好象从来没有过。当时是内部放映,目的是为了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另外两部是日本海大海战和山本五十六,但是就感染力而言,都比啊!海军差远了。
    • 品种真够多的,内容真够无聊的。不过理解你赤诚的渴望知识的心灵 +4
      • 呵呵,因为你太年轻,没经历过那年代,所以也理解你的理解...... +1
        • 差不了很多,洋洋洒洒这么多的里面看过一半多吧,不过都被后面看的给覆盖记忆了。你这么一写,倒是记起来不少
      • 那个年代和你们后来成长期的百花齐放不能比,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之类的垃圾,是我们冒着被批判的危险读了一遍又一遍的精神食粮。浩然写的那几部破书我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 这几部都有电影吧,看过,书没读过。在你那时候这些算毒草吗?
          • 我读高中的时候差一点儿被作为反腐蚀的典型遭到全校批斗。记得班主任和我谈话的时候,拷问我的问题之一就是看过青春之歌吗,看了几遍?
            • 你这思想自由化的厉害,家里类似刘文彩的吧。估计早就喵上你了,5%的右派指标多半是看你尚且年幼,是可被教育好的一类。不然的话早给你戴帽子了
              • 右派是58年的事情, 老荡那时不一定出生呢。
                • 对的,一下子时空错乱了。老荡那时算反击右倾翻案风年代吧
                  • 是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反右是父辈的deal了。
                    • 反击右倾翻案就是75年“天安门事件”后的批邓呀!
                      • 是。那时候刚上高中。所以称中共为共匪也不冤枉。我那时候才十三四岁,要把我揪到台上,当着全校一两千人的面公开批判,低头认罪,的确是够残忍,是典型的bully 行为。
              • 我们那时候的反骨何止于自由化?才十三四岁,就若有其事的要和别人谈恋爱,于是闹出轩然大波,仓皇收场。
          • 有的算有的只能说是被禁或下架,只要书的作者被抓被评判/下放劳动,其所有作品统统都属于被禁被下架,不能公开阅读的书......
            • 但凡有点儿水平的可读性强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数被下放劳动了吧
              • 是的,大多数吧,所以很多书都成为了事实上的禁书,家里有的大人怕惹麻烦一般都藏起来了,小孩是偷着读的....
    • 红色娘子军这个有名,是芭蕾舞剧,大家冲着大腿去看
      • 此剧就风格与战争题材而言,至今仍然是尚未被超越的奇葩......
        • 我在卧冰吃雪,你却去欣赏大腿舞

           

           

        • 是不是江青召集编写的?
          • 原来不是,江青是后来才介入的,现在绝大多数人所看到的电影舞剧那是江青督战的成果,之前的故事片、京剧、最初舞剧等版本不是江青督战的....围绕此剧有不少故事,俺也收藏其原始的插曲,估计听过的人很少,以后再详聊了...
      • 红色娘子军的大腿,比我提到的那部片子里的大腿差远了。
        • 你那个我们看不到,娘子军这个毕竟是能看到的
      • 在网上搜了一下,那部电影是阿尔巴尼亚的“山姑娘”,那年月不知道天鹅湖为何物,山姑娘的确是震撼人心。
      • 貌似国内现在还在演此剧,是改开后唯一复出公演的样板戏,已经出过好多代的吴清华、洪常青了,估计还是其艺术元素尤其是音乐不错,另外是纯舞蹈无对白,政治味或可忽略...现在票价不便宜可能还一票难求呢
    • 当年流传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1
      • LOL.....朝鲜电影的插曲是比较多的,也算好听,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沈阳市歌《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就是直接改自朝鲜片“鲜花盛开的村庄”里的主题歌.....
    • 美军中吉普和道奇十轮卡是电影里学来的
      • 呵呵,还有对口令:“古伦姆?”、“欧巴!”......俺现在都不知道其英文是啥东东呢......
      • 那时候厂区里的美艳女子往往被冠以“白桃花”的外号,就是从朝鲜电影来的(好象是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 那时候对色还没有很高的领悟,对转盘机枪转盘冲锋枪感兴趣,后来才在utube上找到型号啥的
          • “奇袭”里摩托追吉普的c追车场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水准是不错的。我还仍然清晰记得那个韩国情报官俯身在摩托上狂追的神态。
            • 算是革命影片里最不粗制滥造的,学习了好几遍
              • 那原是按军事科教片来拍的,只在部队放映,但故事性很强,就当故事片公映了,科教片嘛,没太多的花哨.....那年代一些老片拍摄比现在严谨得多,比如《红日》、《宋景诗》都是行内很赞的...
          • 转盘机枪俺玩过,没真打,就是把玩一下,是地方民兵训练时蹭着玩的.....转盘冲锋枪貌似只有二战的苏军配置,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用的就是此枪,但弹匣改了,而转盘弹匣装弹量更大却不给中国...
            • 那你牛,莫辛玩过没有?那时候看冷枪英雄的片子介绍那是莫辛纳甘,前几年张桃芳老先生出来说其实用的是M1garand。
              • 是狙击版吗?没玩过,但民兵用的武器里可能也有,他们用的很杂牌,啥都有一点,莫辛即使有,俺们那时也不会看上的,只对20响、机枪、冲锋枪、卡宾枪之类的酷品感兴趣,对老步枪不太感兴趣...
              • 说个屁,他一人打死的美军比整个美军/联军同时期在整个战线的伤亡人数都高,也就没头脑的信这种亩产万斤式的玄幻小说
                • 战争特殊时期,如果造个神话能鼓舞士气,让前线士兵争相立功,那是必须滴!否则,苏军未必顶得住.....当然,战后应该恢复真相哈.....
    • 居然都没看过
      • 年轻啊
    • 印象最深的老电影是“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太好听了,真假古兰丹姆都很漂亮,还有那句“阿米尔,冲”,呵呵😄 +1
      • 哈哈,我也记得这个。
        • 可能是里面的新疆人长得异国情调,印象特别深刻!里面的歌曲是真好听!
    • 看看这个电影的片名很反映年代,最后那版简体字各位还有印象吗?

       

      • 侦察英雄。简体太难看了,而且丢失了图形文字的韵味。
    • 我只记得看过《卖花姑娘》,而且只记得去看电影的路上。
      • 带着手绢去看的?当年没看前听人说老凄惨了,看完了也没觉得惨过白毛女.....
      • 我记忆力算还可以,卖花姑娘一丝的情节都想不起来,可见有多boring
        • 当年人们从电影院里出来,男女老幼多数哭得稀里哗啦,都是因为影片里的妹妹被翻倒的药罐烫瞎了双眼。
          • 完全不记得
        • 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想得起来不?《永生的战士》里的咬舌头不会忘记吧?
          • 这些能想起来
        • 问姑一个问题:当年首都学生列队在路旁欢迎来宾,又唱又跳的,那些大阵仗中有没有你?都是学校挑选出来才能参加的么?
          • 据说有几个专门的学校负责这个,革命任务,还发吃的
            • 羡慕吧?
        • 卖花姑娘的情节不记得了,但是那首歌的旋律还记得。还有一个朝鲜片子也不大记得情节了,但记得那句有趣的台词:漂亮的脸蛋能长出大米吗?
          • 那就是《鲜花盛开的村庄》里出名的台词.....
            • 你们记忆力真强!
              • 没了,那电影对俺主要是插曲还有那俩台词比较出名,一个是上面这个,另一个就是能挣“600工分”的女社员......
            • 记性真好呀。我对电影情节和台词的记忆力极差。刚刚回草山君的, “这部电影我看了四遍,看完第四遍才记得结尾是怎样。 -april(april); 20:08 (#13408543@0) '
              • 呵呵,据说当妈的养娃多,会因为记忆能力被娃事消耗较多,对其它的记忆会差一点。纯据说哈.........
    • 越剧《追鱼》呢?
      • 这个印象不深,貌似演《红楼梦》里的黛玉(王文娟)主演的吧?俺当年对依依呀呀的地方戏曲片其实不太感兴趣的,喜欢战争片和反特片较多,有的即使看过可能被有选择的遗忘了,呵呵...
        • 我有点印象,好像同一班人马?我一个亲戚跟王文娟一家很熟
          • 不知道,但模糊印象中,主演是《红》里美人黛玉,至于其它的几乎全忘了....你亲戚估计是艺坛名人吧?跟王文娟熟,也就是跟影星孙道临是熟人咯.......
            • 不是艺坛也不是名人,是搞行政的。是的都很熟
              • 哦,明白了,文化部高干.....
          • 没错 是王文娟
    • 看兄好记性,记得住这么多边边角角的电影。想必当年你家不是“上边的人”就是“上边有人”😄。我觉得那个年代的大陆电影,戏剧和舞剧总体来说水平很高,只可惜大部分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我年少时最喜欢少林寺,那时情窦初开,被李连杰演的小和尚迷得七荤八素的,看了不下5遍😅
      • 呵呵,都不对,是“隔壁有人”....格格年轻啊,当你迷小武僧时,俺已是大学校队的资深队员了...至于《少林寺》公映时的轰动所导致的笑话,俺去年曾说过一个(#12521786@0),那是亲眼看到的...
        • 你是不是16岁就上大学了?
          • 差不多吧,中小学当年全部也就10年
        • 看兄还是少年大学生👍 哈哈当年太多少男少女迷那部电影,浑然不觉自己深陷拔不出来。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也火了好一阵
      • 少林寺是 84 年的吧?已经改革开放了 属于后来的
        • 没那么晚,是82或83公映的 +1
      • 歌星喜欢的居然是光头和尚?
        • 哈哈,小和尚和牧羊女的爱情,让人着迷😊
          • 白无瑕望着正在受戒的觉远被方丈逼问:“...汝今能持否?”,觉远依依不舍地望一眼白无瑕,方丈再次逼问:“能持否?!”,觉远无奈而怯弱地低声答:“能持...”,白听后心都碎了,遂转身遁去....
            • 哎,自古多情空余恨呐
          • 是不是李连杰和黄秋燕
            • 不是黄秋燕,是丁岚,河南豫剧团的刀马旦......
      • 暴力(武功),色情(禁忌之恋),悬念。三大要素齐聚的电影一定好看:)
        • 赞姑经验杠杠滴!
        • 姑姥爷神总结😄👍大片的鼻祖啊!后来的都弱爆了
      • 提起《少林寺》,俺在收藏电影时,发现一个问题:所能弄到的DVD、VCD或网上能找到的片源,有一个特大遗憾:原版前面有少林寺简介的片段很多被删也就算了,那插曲《牧羊曲》居然没有完整的!
        • 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多美
        • 版权问题吗?那首歌也真是美,前阵子网上还看到郑绪岚演唱这首歌呢
          • 不是版权问题,俺这些当年的攒片狂人还是知道一些缘由的....可能是刻碟时的容量问题或片源来自同一处,此插曲被砍掉了第二段...很多电影碟都有类似问题,可能你不攒碟没注意而已....
    • 看着看着脑子里想起,“平安无事喽”,“你们的团长姓什么叫什么”,“马尾巴的功能”,“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
      • “平安无事喽” = 平原游击队、“你们的团长姓什么叫什么” = 渡江侦察记、“马尾巴的功能” = 决裂、“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 = 三笑...最后那个错了,是““尊一声二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