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转一个帖子:所有父母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 你的付出, 99%是没用的…

https://mp.weixin.qq.com/s/ukhAId1aZA4D52KAdGGVsw


 看点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都在焦虑如何培养完美、优秀的孩子:学区房、陪写作业、上辅导班、聘请名师... ...手段层出不穷。我们不否认家长对孩子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孩子怎样才能成长为优秀的独立个体,其实并非仅靠家长这一因素而决定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罗辑思维 (ID: luojisw)

文丨万维钢    编丨Travis

我们常说“做一名终身学习者”,但影响终身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呢?

原生家庭状况和天生的智商会不会影响终身学习?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对人的发展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曾经胸怀大志结果碌碌无为,他到底应该怨“原生家庭”不行,叹息自己智商不够高,还是应该后悔没有终身学习呢?我想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全面考察这三个因素的研究非常难做,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

决定一个人的所属层次以我之见,家庭、智商和终身学习这三个因素影响的不是同一种人,而是不同层次的人。我们大致把人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 

1. 缺陷人群 这是因为自身有重大缺陷,而未能过上普通人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可能陷于贫困,可能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他们不幸福不快乐,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2. 普通人 当然每个人都是不普通的,这里“普通”的意思是说生活很正常。忙忙碌碌但也很快乐,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更有温暖的亲情。如果每个人都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其实是挺美好的。

 

3. 优秀者 这些人或者是学习成绩好,或者是有一技之长,表现出了超出一般的水平。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学历、职位和收入。他们是学校里的标准学生,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是相亲市场的热门对象,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4. 士 士是中国古代贵族的最下一层和平民的最上一层,也是我们精英日课爱谈论的概念。士在单位里是领导或者业务骨干,士对他人有影响力。士在社会上是一号人物,别人知道他自己是谁,而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职务或者一个员工。士往往有一项出类拔萃、能在本领域或者本公司排的上号的技能。士有思想、有独立性、能做主。士和优秀者的区别是士有主观能动性,有自由。再优秀的工具人也只是工具人,士不是工具人。这个分类是笼统而非绝对的,可能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属于缺陷人群,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士。

这个分类考虑的不是经济和社会地位,而是这个人的能力和见识。一个拥有好多套房子、但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优秀者。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在各个层次之间流动。

家庭、智商和终身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所属的层次。


家庭的主要作用家庭的主要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层次,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

人们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又是学区房、又是陪写作业、又是上辅导班、又是聘请名师,其实家庭对人的影响有个很小的上限。

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你要想毁掉这棵树,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让这颗树长得出类拔萃,那不取决于你。

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不给提供充分的营养,或者不给足够的学习环境保障,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健康成长。

本来孩子是个好孩子,可是家庭没养好。有多项研究表明,如果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没有正常的职业,家庭生活颠沛流离,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会低于他们的智力潜能。


但是如果说这个家庭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正常受教育,那么他就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他能不能成为优秀者呢?

那就跟家庭环境关系不大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智商。而智商,几乎就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提高。

那你说家庭的文化传承、陪写作业、辅导班、上好学校那些难道都没用吗?那些东西的作用,仅仅是让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智商,而不是提升智商。

条件太差,孩子智商发挥不出来,就如同一颗小树营养不良没有生长空间;可是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这棵树可以充分长了,再好的条件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这个效应甚至对性格和情感养成都是如此。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Sandra Scarr)就说,“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我刚刚看到一个最新的研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对 1750-2020 年间超过 40 万英国人的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家庭上一代能留给下一代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财富。

别的东西,什么教育、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理财心法……基本都没用。

一个科学家回顾自己的童年,说我父亲对我影响很深,让我从小爱科学 —— 其实就算他父亲忙得顾不上管他,他该成绩好还是会成绩好,他父亲对他真正的影响是基因。

所以育儿一定别焦虑,你只要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行了,你不必做优秀的父母:孩子的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 —— 因为他会遗传你的基因 —— 但是跟你是不是“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同样地,作为个人,只要你的“原生家庭”不算太差,到这个时候就别再埋怨父母对你不够好了。难道说一个人没考上清华大学,还能怪他爸爸没有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陪他写作业吗?

智商决定了什么?其实智商也不能怨父母,遗传有很大的随机性,很大程度上是个运气问题。聪明是运气,努力其实也是运气 —— 情商、意志力、包括体育,都跟智商有正相关的关系,都有基因因素。

大略而言,是智商,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从普通,跃迁到优秀。

当然严格地说,是某种“天赋”。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表演、可以是社交等等,比如有的人天生就受人喜欢,不一定非得是做数学题那种智商。

但是它一定是某种天生的素质,有的孩子一看就会一点就通,有的孩子请什么名师怎么教都上不来,这个不得不服。

那么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是个优秀的人,难道从出生时候就注定了吗?“注定”不是个好词,不准确 —— 但是大体上,只要环境不太差,优秀不优秀是自己的事儿。


有个证据是上名校对人的影响。你说人就是这么个人,上不上名校,对他的影响大吗?不大。

有研究证明,那些只差一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和那些只多了一分考上了重点高中的人,他们将来上大学的录取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同样地,那些有实力去著名大学,但是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普通大学的人,他们工作以后的收入水平跟那些上了著名大学的人也是一样的。

名校只是选拔了你,只是证明了你的优秀 —— 而没有把你“变成”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本来就优秀,不上名校也优秀。

那你说不对啊,名校这个牌子对找工作很有用啊?是,但是请注意,只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用。

他的家庭环境不能让他充分发挥,他才需要名校的加持 —— 只要家庭环境能让他发挥,他不需要名校加持。


所以智商是决定性的因素。考察大规模人群的统计,优秀不优秀主要是智商。

那智商不高的人难道就没希望了吗?不是。

智商是个决定大规模效应的因素,优秀是个大规模效应。但是卓越、出类拔萃、成为一个“士”,却是个小规模的现象。智商的影响

普通人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能不能找个好工作,这是大规模效应,主要是智商问题。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上升到领导岗位,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不是智商问题。

我看到一个最有意思的统计是这样的。国际象棋棋手,如果是业余的、没有名次的那种一般的学棋者,棋力跟智商的关系比较大,相关系数是 0.32。但是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名次的棋手来说,棋力跟智商的相关系数却只有 0.14。

智商的影响也是有上限的。这个道理是正如家庭环境只能让你走到那么远,智商也只能让你走到这么远。



优秀到卓越靠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两点。

第一,你得有内在驱动。这回不是为了父母、为了金钱或者职位这些外部的东西而战了,你得有个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个使命,能自己驱动自己才行。

第二,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回你不能甘当螺丝钉了,你得跳出流程,摆脱膝跳反应式的思维,掌控自己的思考,自己有见解、敢拿主意才行。终身学习的意义

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

这些正是史蒂芬·科特勒的《不可能的技艺》这本书的主题。终身学习学什么?首先是学自我驱动复杂思考

终身学习是成为一个士的必要条件。一天到晚被外界驱动,只知道简单思考的人,再聪明再努力,也只是一个奴隶。

当然终身学习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充分条件。要想取得重大成就,你还是需要一定的机遇、天赋和运气才行。

可是终身学习有可能让人超越家庭出身和遗传智商,直接从普通层甚至缺陷层跳跃到“士”这一层。

无数从底层跃迁的励志故事,说的就是他们:

有的人从小长在支离破碎甚至还有毒的家庭,却成了温文尔雅气度恢弘的大人物;

有的人资质平平学什么都慢,却成了一代宗师。

他们不可能没有内在驱动,不可能没磨炼过复杂思维,不可能不是终身学习者。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才叫“不可能”的技艺。


天赋对终身学习有没有影响?肯定有。有的人天生就对什么东西都好奇,有的人天生无感。

但是无数的研究都证明,学习动力是可以训练的 —— 只是得自己训练自己,不能是被别人逼着训练。

这几乎就是个矛盾。你要强行训练一个人爱学习,那就肯定不是内在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文化传承”那么难,为什么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教育孩子的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准确理解了遗传、环境和学习的意义。那么,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

​​​​​​​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士太少。不终身学习也可以是个优秀的人,但是只能是个随大流的人。终身学习是我们打破枷锁的唯一指望,而且必须是自己的事儿。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转一个帖子:所有父母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 你的付出, 99%是没用的… +8

    https://mp.weixin.qq.com/s/ukhAId1aZA4D52KAdGGVsw


     看点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都在焦虑如何培养完美、优秀的孩子:学区房、陪写作业、上辅导班、聘请名师... ...手段层出不穷。我们不否认家长对孩子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孩子怎样才能成长为优秀的独立个体,其实并非仅靠家长这一因素而决定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罗辑思维 (ID: luojisw)

    文丨万维钢    编丨Travis

    我们常说“做一名终身学习者”,但影响终身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呢?

    原生家庭状况和天生的智商会不会影响终身学习?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对人的发展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曾经胸怀大志结果碌碌无为,他到底应该怨“原生家庭”不行,叹息自己智商不够高,还是应该后悔没有终身学习呢?我想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全面考察这三个因素的研究非常难做,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

    决定一个人的所属层次以我之见,家庭、智商和终身学习这三个因素影响的不是同一种人,而是不同层次的人。我们大致把人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 

    1. 缺陷人群 这是因为自身有重大缺陷,而未能过上普通人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可能陷于贫困,可能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他们不幸福不快乐,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2. 普通人 当然每个人都是不普通的,这里“普通”的意思是说生活很正常。忙忙碌碌但也很快乐,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更有温暖的亲情。如果每个人都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其实是挺美好的。

     

    3. 优秀者 这些人或者是学习成绩好,或者是有一技之长,表现出了超出一般的水平。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学历、职位和收入。他们是学校里的标准学生,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是相亲市场的热门对象,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4. 士 士是中国古代贵族的最下一层和平民的最上一层,也是我们精英日课爱谈论的概念。士在单位里是领导或者业务骨干,士对他人有影响力。士在社会上是一号人物,别人知道他自己是谁,而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职务或者一个员工。士往往有一项出类拔萃、能在本领域或者本公司排的上号的技能。士有思想、有独立性、能做主。士和优秀者的区别是士有主观能动性,有自由。再优秀的工具人也只是工具人,士不是工具人。这个分类是笼统而非绝对的,可能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属于缺陷人群,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士。

    这个分类考虑的不是经济和社会地位,而是这个人的能力和见识。一个拥有好多套房子、但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优秀者。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在各个层次之间流动。

    家庭、智商和终身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所属的层次。


    家庭的主要作用家庭的主要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层次,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

    人们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又是学区房、又是陪写作业、又是上辅导班、又是聘请名师,其实家庭对人的影响有个很小的上限。

    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你要想毁掉这棵树,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让这颗树长得出类拔萃,那不取决于你。

    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不给提供充分的营养,或者不给足够的学习环境保障,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健康成长。

    本来孩子是个好孩子,可是家庭没养好。有多项研究表明,如果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没有正常的职业,家庭生活颠沛流离,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会低于他们的智力潜能。


    但是如果说这个家庭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正常受教育,那么他就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他能不能成为优秀者呢?

    那就跟家庭环境关系不大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智商。而智商,几乎就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提高。

    那你说家庭的文化传承、陪写作业、辅导班、上好学校那些难道都没用吗?那些东西的作用,仅仅是让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智商,而不是提升智商。

    条件太差,孩子智商发挥不出来,就如同一颗小树营养不良没有生长空间;可是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这棵树可以充分长了,再好的条件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这个效应甚至对性格和情感养成都是如此。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Sandra Scarr)就说,“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我刚刚看到一个最新的研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对 1750-2020 年间超过 40 万英国人的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家庭上一代能留给下一代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财富。

    别的东西,什么教育、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理财心法……基本都没用。

    一个科学家回顾自己的童年,说我父亲对我影响很深,让我从小爱科学 —— 其实就算他父亲忙得顾不上管他,他该成绩好还是会成绩好,他父亲对他真正的影响是基因。

    所以育儿一定别焦虑,你只要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行了,你不必做优秀的父母:孩子的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 —— 因为他会遗传你的基因 —— 但是跟你是不是“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同样地,作为个人,只要你的“原生家庭”不算太差,到这个时候就别再埋怨父母对你不够好了。难道说一个人没考上清华大学,还能怪他爸爸没有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陪他写作业吗?

    智商决定了什么?其实智商也不能怨父母,遗传有很大的随机性,很大程度上是个运气问题。聪明是运气,努力其实也是运气 —— 情商、意志力、包括体育,都跟智商有正相关的关系,都有基因因素。

    大略而言,是智商,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从普通,跃迁到优秀。

    当然严格地说,是某种“天赋”。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表演、可以是社交等等,比如有的人天生就受人喜欢,不一定非得是做数学题那种智商。

    但是它一定是某种天生的素质,有的孩子一看就会一点就通,有的孩子请什么名师怎么教都上不来,这个不得不服。

    那么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是个优秀的人,难道从出生时候就注定了吗?“注定”不是个好词,不准确 —— 但是大体上,只要环境不太差,优秀不优秀是自己的事儿。


    有个证据是上名校对人的影响。你说人就是这么个人,上不上名校,对他的影响大吗?不大。

    有研究证明,那些只差一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和那些只多了一分考上了重点高中的人,他们将来上大学的录取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同样地,那些有实力去著名大学,但是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普通大学的人,他们工作以后的收入水平跟那些上了著名大学的人也是一样的。

    名校只是选拔了你,只是证明了你的优秀 —— 而没有把你“变成”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本来就优秀,不上名校也优秀。

    那你说不对啊,名校这个牌子对找工作很有用啊?是,但是请注意,只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用。

    他的家庭环境不能让他充分发挥,他才需要名校的加持 —— 只要家庭环境能让他发挥,他不需要名校加持。


    所以智商是决定性的因素。考察大规模人群的统计,优秀不优秀主要是智商。

    那智商不高的人难道就没希望了吗?不是。

    智商是个决定大规模效应的因素,优秀是个大规模效应。但是卓越、出类拔萃、成为一个“士”,却是个小规模的现象。智商的影响

    普通人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能不能找个好工作,这是大规模效应,主要是智商问题。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上升到领导岗位,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不是智商问题。

    我看到一个最有意思的统计是这样的。国际象棋棋手,如果是业余的、没有名次的那种一般的学棋者,棋力跟智商的关系比较大,相关系数是 0.32。但是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名次的棋手来说,棋力跟智商的相关系数却只有 0.14。

    智商的影响也是有上限的。这个道理是正如家庭环境只能让你走到那么远,智商也只能让你走到这么远。



    优秀到卓越靠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两点。

    第一,你得有内在驱动。这回不是为了父母、为了金钱或者职位这些外部的东西而战了,你得有个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个使命,能自己驱动自己才行。

    第二,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回你不能甘当螺丝钉了,你得跳出流程,摆脱膝跳反应式的思维,掌控自己的思考,自己有见解、敢拿主意才行。终身学习的意义

    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

    这些正是史蒂芬·科特勒的《不可能的技艺》这本书的主题。终身学习学什么?首先是学自我驱动复杂思考

    终身学习是成为一个士的必要条件。一天到晚被外界驱动,只知道简单思考的人,再聪明再努力,也只是一个奴隶。

    当然终身学习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充分条件。要想取得重大成就,你还是需要一定的机遇、天赋和运气才行。

    可是终身学习有可能让人超越家庭出身和遗传智商,直接从普通层甚至缺陷层跳跃到“士”这一层。

    无数从底层跃迁的励志故事,说的就是他们:

    有的人从小长在支离破碎甚至还有毒的家庭,却成了温文尔雅气度恢弘的大人物;

    有的人资质平平学什么都慢,却成了一代宗师。

    他们不可能没有内在驱动,不可能没磨炼过复杂思维,不可能不是终身学习者。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才叫“不可能”的技艺。


    天赋对终身学习有没有影响?肯定有。有的人天生就对什么东西都好奇,有的人天生无感。

    但是无数的研究都证明,学习动力是可以训练的 —— 只是得自己训练自己,不能是被别人逼着训练。

    这几乎就是个矛盾。你要强行训练一个人爱学习,那就肯定不是内在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文化传承”那么难,为什么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教育孩子的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准确理解了遗传、环境和学习的意义。那么,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

    ​​​​​​​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士太少。不终身学习也可以是个优秀的人,但是只能是个随大流的人。终身学习是我们打破枷锁的唯一指望,而且必须是自己的事儿。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 这个或许有些道理。许多是天生的。 +4
      • 不是天生,是输在起跑线.
        • 一直没懂大家说的起跑线是啥?天赋?
          • 精子离开身体的那一刻。 +2
            • 当跑到了前面,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 父母是工人农民?大学教授?亿万富翁?。。。 +2
            • 首先要有个完整的家庭 +2
              • 咱说的是起跑线。。。O8没有完整家庭,妨碍他当总统了?他爹妈都是博士,grandma是董事。。。起点能一样吗?。。。 +2
                • 我说的是中国人
                  • 在加拿大的中国人起跑线一样?。。。难民?普通员工?大学教授?VP?公司老板?土豪?。。。
                    • 当然不一样了, 但首先是家庭的和睦。
      • 这种唯基因论到现在还有人相信?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可以推翻这论调。你让加拿大华裔从小被定为gifted的学生,去考一下国内江苏重点中国学同一年级的数学题,如大部分能及格,就代表一切都是天定的。 +3
        • 让弱智学生经过培训去考,考及格才能推翻基因论吧。 +14
        • 写标准答案确实厉害,创造性思维是否也同样厉害呢? 出现了几个马斯克这样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人才呢? 人有各方面的天赋,数学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实说人人推数学是对年轻一代的迫害。 +4
          • 问题是人人都做的事情, 你敢不做吗?
            • 不做又能咋了? 我家大娃没有推过数学,工作不比推了的差 +1
          • 啥写标准答案?你是不是20年没回过国了?现在中国内地学生没创新思维?现在北美各种有名的竞赛国内学生都是碾压北美学生的好吗?你觉得这些竞赛过程就不是看创新思维? +2
            • 竞赛厉害就代表一切了? 要这样,厉害国早就宇宙第一了 +5
              • 厉害的国内孩子在北美展露头角的很多人啊。中国这几年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也是有目共睹的,至少新科技创新是碾压加拿大的。 +1
                • 能说出几样来听听吗? 碾压加拿大? 拿下一百个诺贝尔奖以后再说吧 +3
        • 你这是假设江苏重点中学的学生天资与这里gifted学生一样,但这个假设根本不对。要论理科天资,gifted考试根本不靠谱。国内那些省重点中学的校长,老师都是教育专家,绝不会用这个gifted考试去选学生。如果要比,应该找滑铁卢工学院加权名单上那些学校的理科前10名去比, +3
          因为这个加权名单上已由滑铁卢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补习的作用有多大,我觉得也是由天资来决定的。
          • gifted考试承认是选智商的吗?智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衡量指标。你觉得江苏重点中学的学生的智商会都和爱因斯坦一样高吗?显然不是,所以假设基本和加拿大学生一样,差不多135到150区间。那决定最后结果的是个人的努力。我不觉得加拿大学生有国内同年级学生勤奋努力。
    • 也许有些道理。估计虎爸虎妈不会同意。 +2
    • 毒鸡汤 +5
    • 好久没学习了,对这样的文章已经读不下去了。 +4
    • 去查一查作者的学历,肯定是文科毕业的国女
      • 作者,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2
    • 父母的付出都是有用的吧。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 +1
      父母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对孩子的进步还是有作用的。就像文中说的,充分发挥孩子的智商。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补习是为了提高智商的吧。况且现在不是有成长型思维,说是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智力水平的。我觉得孩子思想学业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类似。有条件的父母都会尽力给孩子提供平衡丰富的食物营养。人的寿命一代一代地在延长,不就是食物充足,科技发展的结果吗?我不赞成过度补习。不过,有孩子有能力提前学习,而且学得很好,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提供条件。我家熊孩子不行,让我挺羡慕别人能学习的孩子。
    • 我基本赞同文中观点,真牛娃是天生的。家长鸡娃推娃,这个补习那般辅导,哪怕能拿个什么竞赛的大奖,也不过是个人造牛娃,没什么意思,成不了才的。 +11
    • 我们做的努力是抬高孩子们的下限,上限则靠他们自己,其实文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牛娃的下限本来就比熊娃的上限还高。
    • 不 付出的都是有用的 只是和期望值不同而以
    • 就是说智商推不了,成功靠情商。。。但情商也可以推,参加文体活动都是在推情商。
      • 对。。。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很重要。。。
    • 推娃最起码可以读大学,爬藤就完全靠运气+天赋。回头来看,当年移民是担心自己崩溃根本熬不到孩子高考。在加拿大平凡的孩子和母亲都活得挺好😀 +1
      • 爬藤多数专业不需要天赋,运气+努力. +1
    • 如果把智商比做电脑硬件,那么父母和孩子自己后天的努力就是给这个电脑装软件。怎么会99%没用呢?残酷的真相是不写稿子没钱赚吧。
      • 智商更像是电脑硬件和出厂预装的软件,推娃则像是自己重新格式化硬盘,重新分区,装Unix, Linux, 虚拟盘,再装上各种top 10装机必须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