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上海寻常人家的教育观,第一弹

葱葱那年,我初升高,中考前填志愿,一般人家,都是家长主动,我家正相反,我主动

爸妈,我第一志愿海关中专,第二志愿经济管理学校,第三志愿保底,就是舅舅推荐的那个汽车技校

我给家里交了底,尽到了知会义务,本以为这事完了,不料话音未落,家里就翻江倒海,好像东海龙宫少了根金箍棒,翻了个底朝天

爸妈说啥都不同意

我看形势不对头,对面有俩,不讲武德,都唱白脸,联手对付我一个,偏偏人家还管饭,算了,不与年纪大的一般见识,去找我家老娘舅搬兵

还是我舅舅拎得清,扳着手指头,像幼儿园教算术一样讲硬道理,上来就把话说透了

普高高考升学率是多少,区重点多少,市重点多少

中考模拟考,我的分数虽然过了重点线,但进了重点以后,能保证进尖子班班吗?不进尖子班,将来怎么能保证进一本热门专业

不能进一本热门专业,就不能进好单位,比如独资外企,不能进独资外企,为啥不一开始就混体制呢?

海关中专=》海关,这个都不需要解释
经济管理学校=》各级政府部门,各大银行
汽车技校=》大众汽车集团

每一个都是效益好的皇粮单位,旱涝保收,招进去混混日子就可以

WHY NOT?

结果,然并卵,我舅舅做了一整天政治思想工作,收效为负,事后,两家半年多没走动

我在旁边三陪,陪说教,陪数落,陪不是,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粮票饭票掌握在人家手里,只能考高中,考上个区重点,运气好还混进尖子班,然后就没然后了,一百瓦灯泡钨丝回光返照了一学年,然后瞎亮老师钛合金双眼成了白矮星(想象下红太阳几十亿后的残骸)

真的,白瞎了我的调研工作

太祖说过,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我中考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包括剪报和内部资料,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走访了不少家长,甚至背着我爸去他同事和上级家里窜访才得出与我我舅舅观点相仿的结论

挺好的前途,被我爸我妈给搅黄了。倒霉,这才刚刚开始。。。

背景普及,以上发生在高考扩招前很多很多年,LONG LONG TIME AGO…

待续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幸福家庭 / 上海寻常人家的教育观,第一弹 +5
    • 如果是说你家,那你家不算寻常人家。 +3
      • 再看一遍 那是我还是学生 这是我舅舅家 一线工人的教育观 高度重合而已😆
    • 小时候爸妈学校职工宿舍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当别的孩子们晚饭后在外面疯玩的时候,上海老师的孩子在家做题,画画和练手风琴。那时候是七十年代。 +1
      • 😂👍我在航模室做船模
    • 海关那是真不错的单位,吃拿卡要油水多了去。当年刚毕业我们公司在海关的大楼办公,长见识了。 +2
      • 我跟父母说海关多好多好 我这种笔杆子加会场做报告的话痨进去后多滋润 他们就是不听我的😂👍
        • 像你这么会来事儿的,从秘书做起,现在估计已经是处长甚至关长了 +3
          • 出国好 真的😂👍
    • 👍当代贾宝玉,任性挥洒,不恋功名 +2
      • 过奖过奖 我就是早熟 DIY选择人生道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 上海人常说的“实惠”二字👍😂 +1
    • 如果“经济管理学校=》各级政府部门,各大银行”,没看出上大学为什么就找不到好工作。能说一下你中考是哪一年吗? +1
    • 在这个坛子里总算发现一个比我还学渣的 +8
      •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后继有人😄 +1
    • 👍 原来长发哥是学霸。是不是重点高中培养了一个重点女盆友? +1
      • 多谢多谢,完全与学霸无关,堕落了,有社会女,比我大的那种,不过没有实质关系

        国立清华大学首届校长,罗家伦,年轻时考北大,数学成绩考了零蛋,被蔡元培校长破格录取

        我比罗先生强点,数学9分

        但不如钱钟书先生,他在罗先生做上清华校长第二年后报考清华,数学考了15分,比我高了整整6分😄

        前赴后继,都是学渣,只不过民国那阵独立招生,破格录取,新中国成立后,就只有统一高考了

        • 长发哥的文字功底完全可以去大学教授。 +1
          • 要是能穿越,我可以教一尊写作文,勉为其难,做一回太子太傅 +1
    • 不读大学就不好出国了,上海高考还是没那么难的 +1
      • 嘿嘿,是也不是,上大学还是上中专,以及各自道路与“好”工作之间的利害关系,请待下文分解
    • 上海寻常人家的教育观,第二弹,中专好,还是大学好 +1
      • 每个人的环境、天性不一样,没有一概而论的说法。我有个同学的爸爸是银行行长,就让自己的孩子上中专,孩子在身边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 +1
        • 👍是啊 因材施教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教育本就不该有模版 不该以分数论成败 +1
      • 这个得看具体啥年代/环境,7、80年代及90年代初,与90年代中以后有很大不同...80年代的同班同学里,一个读中专财会学校,后来当了某省会的市财政局长;一个读医科大专后来是某热点城市检疫部门领导...都是平民家庭背景 +1
        • 我那个上中专的同学也是一路平步青云,当然有老爹帮。 +1
          • 俺混大学时,就曾经路经上海时在同学的亲戚家住过几天,那家的帅儿子也差不多是同龄人,他自己就说根本不想去外地读大学,就考了上海本地的财务学校(中专),怕去了外地毕业分配时回不了上海,失去上海户口....那就是80年代一些上海人的心态 +1
          • 👍是的 条条大路通北京 不管胡萝卜🥕白萝卜 先占坑最要紧 +1
        • 就是我文中说的 伴读书童😂👍
      • 人生,命注定,只一次没有重来,不能比较,没有对错,自己高兴就好。 +1
        • 😂哈哈哈 多谢
      • 看长发哥这么纠结于学历,答案不言自明🙂 +3
        • 学历如头发 长了也未必好😂
      • 各种理论综合起来以证明,你的人生最好…… +1
        • 下回吃饺子醋正好用完了 你记得来啊 不然口味太淡😂
          • 你这句不正好下饺子? +1
            • 这不来了韭菜馅儿的😂🤝
              • 呵呵…… 您慢慢自娱自乐……
      • 1980-2010的大学生还混的不错,以后的就不行了。 +1
        • 😂👍
        • 89年动乱后惩罚学生分配下基层,尤其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不包分配,很多大学生就眠然众人了。 +2

          89年动乱后惩罚学生分配下基层,尤其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不包分配,很多大学生就眠然众人了。
          • 泡泡破了👍😂
          • 1990-2000的那么多的外企随便去,各种外企还有电信公司蓬勃发展,政府也在扩招,没人稀罕包分配。挤破头进体制内是后来了。 +1
            • 我还是挺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
              我初中时就感觉外企不靠谱 靠谱的话太祖能舍得人家走 无非相互利用而已 李嘉诚是最明白的 只有体制才能舒舒服服混到退休
    • 我混进体制的初中同学,好几个都是你说那几个学校毕业的,还有进中等师范的,当小学老师,都是被老师劝退不要考高中的,现在她徒弟都是本科硕士,还是开后门进去的。 +2
      • 赞👍明白人 我爸妈后来悔得肠子都青了 古今中外 寻常百姓出身的娃 都是混体制笑到最后 概莫例外 卷来卷去 最后还是给中专生打下手 +1
        很欣慰 初中我就搞懂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