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你又在想当然。

大门当时折腾电脑,他老爹就觉得很失望。互联网之前的计算机,主要用在政府和非常大的公司,研究机构,CS也没啥成功的新创公司,并没有大量招人。干这一行的根本算不上高薪,一般般吧。九十年代CS教授工资才多少,七八十年代就更一般。其实CS奖学金教授也愿意给中国人,美国人明明可以拿也不愿意接受,能读CS PHD的美国人哪里搞不了那点钱。拿了别人的钱还是有很多限制

95后计算机奖学金才非常难拿,因为大家看到了钱途。不过我还没有看到哪个CS读PHd的中国人没奖学金的。生化当时是最高录取分,没有之一,有容易出国的原因,还有鼓吹21世纪是生化世纪的原因,吹得非常高大上,有点像今天的AI。出国好拿奖学金重要原因是美国人不愿意干RA,而且教授也觉得用美国人不能997。能读生化PHD的人都学医去了,只有找外国留学生。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总有人说滑大出来只会做码工,且不说滑大学生创办成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连北美CS教授的本科院校来源,滑大都能排前20, +2

    这个恐怕没几个人知道。


    :

    • 在意这些干嘛?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家创业了吗? +15
      • 这和人家创不创业有啥关系?
        • 大家不都是为了40万大厂工资卷的吗?难道是为了创业卷的? +2
          • 创业头几年收入是负40W或负几百万,会不会被挣40W的鄙视?
            • 不会被同学鄙视,但这里家长会不支持,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有孩子要去初创公司,这里的家长就差1哭2闹3上吊了。所以这些家长是为大厂40万卷孩子的,不是真看重创业,滑大创业的成功,跟这些家长无关,别自己往上蹭。 +3
          • 没有40万之前,滑大同样卷。
    • 考虑招生人数,才能看出那个学校的本科生更厉害。
      • LZ觉得这学校还不够好吗?再使劲夸,所有喜欢不喜欢的学霸都报了,对真正喜欢CS的有什么好处? +1
    • 滑铁卢大,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 +14
      • 任我行? +2
        • 滑铁卢大,法力无边,一统江湖,扬威宇宙 +5
          • 再加一条刀枪不入 +6
      • 是真话还是反话
        • 大实话
    • 排在上海交大后面,caltech前面?这是啥论文的统计,正着看倒着看都不通。野鸡大学也需要很多教授啊,前阵造假逼死华裔研究生的那个佛罗里达啥大学的教授也不知道是哪儿的。 +1
      • 哪里不通了?Caltech本科生1年总共只招1000人,人数少所以排得后。
        • Caltech 在校本科生一共不到一千人,估计每年只招两百多学生。
    • 华大计算机类是加国的首选,这个不用吵了 +8
      •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对普通娃而言,滑大的确是首选。coop办的早,现在形成良性循环了,学校学生互相促进。我娃如果学cs,那里肯定是第一选择。退求多大或其他大也行,毕竟人生路漫长,还是靠耐力。 +2
        • 是的,现在全世界都失业高攀,好找工才是王道,其他都是扯 +2
        • 如果是普通娃学CS把滑大作为首选可能不太现实,他家和多大ES,麦马HS都是最好的生源去的。 +2
          • 滑大cs能称得牛娃的10%差不多了吧?加拿大的高中太简单,平均97/98不一定是牛娃。滑大cs/se比较轻松90+,可以算小牛吧。俺知道普娃到那儿学习非常努力的,第一年都能90+。 +6
            • 普娃的定义?
              • 热门专业不能轻松混进10%的都是普娃
                • 那其他大学的普娃比例就更高了。 +1
        • 普娃进不了滑大CS 门都没有
          • 身边那么多普娃进滑大cs的。 +6
            • 普娃的定义?那申请了没进去的属于什么?一律熊娃?
              • 每个家长对普娃定义不一样,有的家长听口气只有MIT, CMU级别才是牛蛙,所以才说滑大CS牛蛙只有10%,其他90%的都是普娃。听起来似乎和说多大ES, 麦马HS的牛学生只有10%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普娃进去的不假,不过要说CS的生源,还是滑大先挑,剩下的才去其他学校。
            • 人家爹妈逗你玩的 参见老匹 不是你家娃 咋知是普娃?😂
    •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别人的孩子再成功也不重要,自己的孩子怎么样才重要。 +10
      • 最近碰到几个孩子很优秀,父母很低调的人。
        • 低调高调如果是秀自己的娃,都可以理解。秀朋友娃,邻居娃,娃的同学也正常。但娃的大学出了多少杰出校友,和自己娃有多大关系,为了激励娃的话,也应该同娃去讲吧。 +4
    • 把自己放进 spotlights 里,然后说是让别人推进来的? +7
      • 你是说MIT吗?
      • 深刻👍 +1
    • MIT最年轻的教授Erik Demaine;斯坦福教授David Cheriton,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钱的教授,(滑大计算机学院以该教授名字命名),这些都是从滑铁卢本科毕业的大牛级别的学术界人物。特别是在计算机和数学领域,无论就业还是深造绝对是一等一。 +6
      • 家长也是瞎着急,相信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放飞就是了。
        • 数据摆在那里呢。好就是好!还不能说一说啊! +1
          • 喜欢的自然会喜欢,都是用脚投票嘛 +2
      • Erik本科Dalhousie,幸亏是天才级别智商,要不这里又会有人指着牛在天上跑吹道,这得智商多差才考不上waterloo,只能PhD镀金的。 +5
        • 谢谢纠正。Erik 从小在家接受教育,14 岁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完成学士学位,20 岁在滑铁卢大学完成博士学位。 +1
          • 几年前看见他的爱好是日本折纸,好几个数学大牛都是这方向。不过还是比去华尔街帮忙收割韭菜道德水准高一些 +3
            • 点个赞。所见略同。(#14902690@0) +5
              • 还是三观不同,真的不是所有毕业生都想去街上的,我认识一个IMO金牌哈佛毕业的,就去研究穷人经济学,探索怎么能让穷人过的好一些。 +9
                • 代请传达敬意🙏 +4
                  • 同敬 +3
                • 无需研究 只要他的同学都失业 穷人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1
                  • 看把你能耐的,赶紧去写论文吧:) +3
            • :-) +3
        • 加拿大大学都不错,真是天才,那所大学都埋没不了任何天才。美国大学有财大气粗的私校,公私大学多,差别很大。 +2
          • 北美大学教授,博士毕业不管是名校还是一般学校,毕业标准是基本一至的,都必须在同等的几个刊物发表几篇文章,比如ACM.IEEE。美国加拿大教授都有比较有水准的原因,即使一般学校。
      • Cheriton教授还是眼光独到,他拉另一人在谷歌一开始时各投了10万美金, 然后就巨富了,给滑大和UBC捐了好多钱 +1
        • 就是这一笔投资,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教授了。
          • 😀 估计两founder那时也是到处拉投资
            • 那种投资机遇对于现在的普通人来说,基本就不存在了。真是时代造人啊!
          • 他读PHD的时候CS 还是清水衙门。92,93 年前美国学计算机的都不好找工作,更不要说大钱。
            • 上面又是虚构,显然不知道cs发展史。真实情况:cs从1946起在国外一直是发展速度第一(包括从业人员),在国外一直最好找工作。92,93年和更早时申请出国读cs研,哪怕托福纪阿姨都高分,也申请不到TA,RA那些奖学金,因为cs一直在国外是聚集理科天才的热门专业,国外人都 +1
              很竞争;而生物,气象,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冷门专业,托福500上下都能拿到RA,TA奖学金,这也是为什么天坑专业生物一度取分高的原因。当时人们非常穷,出国还要交大笔培养费,没TA,RA奖学金托福纪阿姨再高也出不去。公派和私人担保除外。
              • 你又在想当然。 +9
                大门当时折腾电脑,他老爹就觉得很失望。互联网之前的计算机,主要用在政府和非常大的公司,研究机构,CS也没啥成功的新创公司,并没有大量招人。干这一行的根本算不上高薪,一般般吧。九十年代CS教授工资才多少,七八十年代就更一般。其实CS奖学金教授也愿意给中国人,美国人明明可以拿也不愿意接受,能读CS PHD的美国人哪里搞不了那点钱。拿了别人的钱还是有很多限制

                95后计算机奖学金才非常难拿,因为大家看到了钱途。不过我还没有看到哪个CS读PHd的中国人没奖学金的。生化当时是最高录取分,没有之一,有容易出国的原因,还有鼓吹21世纪是生化世纪的原因,吹得非常高大上,有点像今天的AI。出国好拿奖学金重要原因是美国人不愿意干RA,而且教授也觉得用美国人不能997。能读生化PHD的人都学医去了,只有找外国留学生。
                • 没时间和你耗,最后一次简短回复:1)我不是想当然而是曾在那个环境中,因此知道你说的是错的。2)大门老爹从未失望过。大门如果没有父母的鼎力支持也不会成功。大门早在80年代就是亿万富翁了,是最年轻的创业亿万富翁,老爹失望什么? 3)至于你后面说的那些就更都错得没 +2
                  谱了,没一句对的。你的帖子都符合一致的意向: 贬低cs和贬低滑大,但你没看到网友们晒出的大学志愿们都恰恰与你的意向相反吗?证明你花了大量时间,虚构了上百个贴,毫无作用,所以我也不用花时间指正了。你就是说日出西方,煤颜白色我也不会回复了。你也不用换马甲,川大大和wayway都是你的马甲。
              • Obviously, +3
                since computers didn’t become every-household items until the 1990s, the demand for software engineers was substantially lower in the years before that. For instance, the average annual software engineer salary in 1984 in the US was about $20,000 to $39,000, from entry level to the highest echelon,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inflation, that would calculate to approximately $46,000 to $89,000 in 2016. From these figures, one might say a software developer could live comfortably in the mid-80s, and based on the lower cost-of-living during that time they most likely could.
                • 又是从哪找来的老土。国外很多家庭70年代就有微机。即使是中国当时那样贫穷,80年代初单位,学校也都有微机了。大门早在80年代就是亿万富翁了。 +2
                  • 有微机和变成popular 是两回事。80年代的国内微机都呆在单位专门的空调房里,享受现在大型机的待遇。 +4
                    • 80年代已普及。微机没有用空调。80年代很多单位,各学校都有不少。那时中关村已有许多卖电脑的公司,IBM,苹果,惠普等都在中国大做生意。不光微机,单板机也很多。 +1
                      • 80年代电脑还没达到普及程度。记得很多单位打字都还是铅字打,没达到电脑化。那时一台微机大概3w多,单位有几台都放在机房里,象宝贝一样专人管理。电脑普及也就是互联网兴起后开始的。 +4
                      • 80年代后期的上海著名大学之一还是用的软盘机,没有硬盘。90年代初上海著名的设计院就只有工作站。上述的计算机都在四季如春必须换鞋的机房内。 +3
                      • 我不知道你说的普及是啥意思。中学时代学校里就有苹果2,就在空调房里,那叫普及吗?到了八十年代中后半段才在单位里多了一些,也是享受空调房,中国个人开始买电脑大概走进家庭大概要九十年代初了。 +2
                        • 互联网没兴起前,对非专业人士来讲,电脑就是台游戏机,根本没有普及的需要。 +2
                        • 除了工作没人喜欢单位的mainframe, +1
                          都想有台自己的,机房太冷容易感冒。85年我接管了老爹的一台PC1500,93年我自己买了台COMPAQ 486,至少在我们研究室的百十好人中第一家。94年team leader自己有一台toshiba 笔记本,别的人谁也不能碰,号称是他二老婆。我原来那单位是中国最强的计算中心之一,个人电脑仍然不是平常物。
                      • 一起回答上边3位:链接里这篇报道说明真实情况。那个男孩1982年11岁在上海教育局接受电脑培训,1984年2月16日邓公参观,发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北京的计算机普及也早于1982年前就开始了,很多卖电脑的公司。而且微机不用空调是常识。
                        • 当时给小平演示的几个小孩后来都不错。里面还有一个女娃,87年也进了清华电子。她的大学同班同学跑加拿大来当码工,认识了我,于是我也知道这事了。
                          • 我认识一位上海人,上交计算机毕业,非常聪明,他当时也有过这种培训。他说他家长是电子爱好者,从小就安排他学计算机。
                        • 这篇报道不说明任何问题。 +4
                          我在85年之前就在初中接受过学校basic 语言的培训,我还用过学校几台在空调房里的苹果2。我大概在85年之后还去某大型国企的“电算所”的机房里打过游戏(我不清楚机房里是微机还是电脑终端)。 到了90年代初,我在大学做毕业设计是用的学校IBM PC做的, 那是不用空调房里, 90年代初我看见大学里最先进的电脑是486. 那时候电脑也就在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专业公司里比较多, 与普通百姓距离还很远。如果这也叫普及的话, 那只能说明你对普及的定义与众不同。
                          • 你用的popular这词,popular就是很多人知道的意思,没有拥有的意思。例如每学校,小区都有人popular,明星政客也popular,但除了他们的家庭,没人拥有他们。游泳滑冰球类都popular,但人们自己不拥有泳池冰场球场。我说的普及就是这个意思。80年代平民百姓都可以接触计
                            算机,有很多计算机班,单位也有计算机。而且我们那里有给小孩买计算机的,当时苹果2卖给教育用途不贵。当时有一种说法是买电脑比买钢琴适合。
                            • 第一次在同学家里看到电脑,应该是1984年,记得当时还奇怪键盘为何不按字母顺序排列。
                              坐标北京,那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应该基本是高端知识分子劳务输出带回来的。上海应该也差不多,劳务输出日本。
                        • 我说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你不信,偏要网上搜点东西来证明我的亲身经历是错的。 +2
                      • 学校有电脑意义不大,尤其是中学
                        我们的中学应该算北京前几名建机房的,一二十台苹果二,每个学生玩不了几个小时,啥也没学会,但开启了玩电脑游戏的人生
            • 从现在看,人家投资了google,那在当时还是相当有眼光的。
              • 别人与Google创办人是熟人
                • 嗯,那还是机遇问题。
              • 我也认为教授很有眼光,相信那时两founder 不只找了Cheriton教授,据说教授试用这网站查美金兑加币汇率,结果很准,他就决定投了,还拉了他的合作伙伴也投10万。
      • 纠正一下,这两教授在滑大读的是硕博。
      • 从学生的质量和优秀学生的规模上看,现在美国也就只有MIT能在这两样都赢过滑铁卢。 +1
        • 当年马斯克还想来滑大学计算机呢,后来觉得滑大男生太多,不好找对象,转而去了皇后学商科。从现在看来,这家伙的确是属于不走寻常路啊!
    • 为什么老在这里争来争去的,毕业以后主要还是看个人发展,英雄不问出处。 +12
      • 就是,真心替他们累。不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吗? +4
        • 中国人的毛病,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不是盖的。
      • 不同的出处,出英雄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清华北大出人才的几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大学,同理,好学校好专业毕业的学生整体上限很高,下限也很高。 +3
        • 清北是掐了全国的尖子学生。再说人才也未必就是指成绩好能挣钱的。我觉得装修工里面也有人才,只要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都是人才。 +5
          • 那是大多数像咱们这样的普通人接触不到清北那种资源,接触到了肯定就不说这话了。 +1
            • LOL,这个坛子里清北毕业的很多。你觉得很高大上,别人就是平常心。 +7
              • 清华的下限也比咱强啊! +1
                • 反正咋班清华的几个人混得一般般,其实当年统分的时候清华很多专业分配很不好,小地方的二级企业去的也很多。

                  真真单科牛逼的人当年都进不了清华,其实反而最有出席是些单科能力最强的。 当年考分比你强。

                  不说远的,有个清华的老哥每次面试都来找我帮他,觉得这人太没能力了。

                  • 现在的清华和北大都在抢全国或者国际上获奖的竞赛生,把一些单科突出的高中生都招走了。 +1
            • 你觉得清北有资源。你这么想:就算你是3类大学的,你是里面的第一名吗?如果是,也一样有机会的。
              • 国内跟国外的还是不同,
                国内的话你上个三类大学,一个"双非"的帽子扣你头上,一辈子就很难翻身,就像你现在在国外念个硕士,回去就被扣一个"水硕"的帽子一样(注澳加所有大学都会被说成“水”)。国内有面子文化,根深蒂固很注重排名和出身,划分成份,国外没面子文化一说,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 这不探讨的是概率大小的问题吗?本身清北就是经过高考后的扒尖学生,扒尖学生的成功概率肯定是高于普通学生的。 +1
                • 清北概率肯定大。但其他学校也不是零。所以不能用出了什么人来反推学校牛不牛。
                • 普通孩子看概率是对的,随大流。牛蛙像数学天才这种,很多本科都不是去最好的学校。
                  • 天才往往都是怪才,不按常理出牌的。如果走的和普通人的道路一样,可能就不能称其为天才了。
                • 清华毕业生在国内发展并没想向的那么好。各行业的领军人物都是各行业自己的TOPschool。清华毕业生都在自嘲清华的最好出路就是出国当码工。
                  • 如果没记错的话,曾看报道说:清北的学生1/3继续深造混在学术界,1/3出国深造,1/3在国内工商政界。出国的和学术圈内混的肯定都不错,业界混的可能真不如头部行业高校的学生吧!
                    • 学石油的是石油大学的,学电子的是二个电子科大的,航空航天是三大航空院校的,清华要么科学院,要么外企,要么出国。美国啥学校都一堆清华毕业生。名副其实的留美预备学校。
                      • 真是这个样子。清华本科毕业申请美国TOP高校的研究生很有优势,这个不得不服,美国的TOP高校里的华人博导很多都来自清北,关照一下母校也属人之常情。
                        • 还有师兄师弟帮忙
                          • 清华军团!哈哈
              • 清华,西安交大土鳖专业其实很多,估计一辈子都混不到高大上的地方。
                • 啥是土鳖?啥地方高大上?
          • 是这么个理儿,各行各业都出人才,不过坛子里家长大多娃还是要读书的,没法指着成为装修工里的将才。 +6
      • 主贴都没提任何一个其它学校,跟谁争啊?只是说读滑大的并不都是本科毕业就工作的,继续深造然后做教授的也不少。 +2
    • David Cheriton 71岁 UBC 本科,也太老了。找点儿30左右的肉联娃。 +4
      • 对了,该教授是UBC 本科,滑铁卢的硕博。
    • 滑铁卢毕业后去读博的,大有可能是抵制住了金钱的诱惑,所以能专心做学问,多出几个教授,也不奇怪。 +1
      • 本来华大计算机的生源素质摆在哪里,其实都是学霸才进得去。学校厉害就是靠生源,你看清华厉害就是靠生源而己,还真以为靠老师教的水平有多高啊
    • 滑铁卢排在加拿大第二,不简单。 +8
      • 你要说出来排在哪所学校后面又是一场大战。 +6
    • 滑铁卢只有计算机专业排名加拿大第二,其它大部分专业排加拿大第5名到10名之后。大部分专业都排加拿大前五名的是 UofT,UBC, McGill,Alberta,McMaster +9
      • IT控的观点是CS第一这个学校总体就该是第一。其实地球还有那么多Bug需要FIX。热门行业都是轮流转。一个普遍现象,在美国各地方的州立,UIUC,UTAustin,UW,GIT,都是本地华人大妈心中的神校,觉得天下学校排名出了MIT,Standford和大滕,就该是咱地的学校了。 +2
        • 😂各地华人大妈把自己孩子的学校排第一,并以此为骄傲,这不是很正常吗?你要不是大妈,就别跟大妈较劲,这样家里家外才能祥和快乐😀
          • 在这里叫得最凶的可不是大妈。男人有困难就退给女人的习惯不好。 +6
      • US News把滑大排加拿大第一的专业:Chemica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nergy & Fuels,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这里的家长有没有向自己的小孩表达过滑大numberone或滑大不行的观点?小孩的反应是什么?我家小孩对所有的学校都表示出足够的尊重,平时可能会开玩笑,尤其是邻居都会大学,但可以感觉到绝对不是看不起。 +1
      • 这边土生土长的大部分孩子上了大学后,一来没这么闲,二来三观更加本土化,眼界和包容性更大,爹妈某些方面应该反过来多跟娃学学。呵呵 +2
        • 论坛就是爸妈无聊打发时间的。孩子才不care。 +3
        • 是的,年轻人更包容,原来的高中同学去了不同大学,还是朋友。 +1
      • 小孩跟我们原来国内长大的不一样,他们早就是这边的重实际,平等视角的观念;只有我们这些老的骨子里保留着老中的面子文化,宁上985绝不上211宁上末流211绝不上双非的大清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