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上海和上海人 (三) 享乐主义,拿来主义和地域歧视是商业城市通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历史上的商业城市,靠商业贸易快速带来了财富,如何使用那些财富,是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从荷兰画派伦勃朗和其他人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商业城市阿姆斯特丹市民的生活情趣:狩猎俱乐部,怀孕的夫人,医学院学生的解剖课。。。现代人赞叹大师们绘画技巧外,没觉得不妥,但在当时,那是离经叛道:当时欧洲的绘画都是以圣经故事,或者历史名人和皇家成员为题材,普通人的生活是不入画的,反映普通市民生活的绘画,是从商业城市阿姆斯特丹开始。从那些绘画中也可以看出弥漫在城市内的享乐主义。

历史上的威尼斯是意大利的地中海商业城市,鼎盛期间也是富可敌国。文艺复兴时期在罗马,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流行高雅的罗马风和新古典主义,但在威尼斯,豪宅装饰流行的是产于法国的,被批评为颓废繁琐的洛可可主义。那个圣马可广场,也是各种艺术风格的大杂烩。商业城市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享乐精神,跟自视清高的文人和附庸风雅的贵族是走不到一块的。

上海也是一样,这个商业城市,善于接受世界上任何新潮的东西。只要是好的,就拿来享受,为自己所用。

京剧是北京的传统戏剧,但梅兰芳,盖叫天等京剧演员却在上海走红。国泰,百乐门等影院戏院,紧跟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戏剧和电影,与当时的时尚同步。世界各地的好东西看多了,就拿来再说。不同风格,不同品味,就那么被上海人统一起来了。

上海外滩建筑曾经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褒也是贬,褒的是包容,贬的是杂乱。我们现在看看都是古典建筑,其实那排外滩建筑,在当时都是形式各异,被其他国家不能接受的超前风格。上海有这么个土壤,让不同风格的建筑,同时并排在一起。

上海菜是什么?其实就是大杂烩。先上个杭州的凉菜,广东人的汤,苏州的糖醋排骨,四川的麻婆豆腐,最后来个西洋的布丁甜点。只要是好东西,就要享受,就要拿来。

好东西看多了,用多了,就觉得见多识广,有点自我膨胀。自以为是,轻视其他人,是世界上所有商业大城市居民的通病。

大学期间看高仓健演的一个电影《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有个东京小伙‘九洲乡巴佬’整天挂在口中。知道东京人也看不起九洲人。纽约人自称为扬基人,也是带着自豪。我出国第一年住在一个洋人老太太家里,其侄子经常来访,他年轻时候在华尔街做过,一口纽约口音,回到加拿大二十年了,也不愿改。

既然看不起其他人,那么肯定会招人恨。我请教过约克大学一位语言教授,多伦多人是不是也招其他地方的加拿大人恨, “那是当然的”她回答我说“我到其他地方旅游,都不主动表明自己从多伦多来的。你听不出来,其实多伦多人有自己的口音,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能分辨。”

有次我跟一位上海人抱怨歧视外地人问题,他是这么回答我的:上海是国内最大城市,你在省辖市,我可能对你有心理优势。但是,你对你们县城来的,小镇里出来的人,是不是有心理优势?小镇里的居民,是不是对乡下赶集的农民也有心理优势?我一时无语。

在公开场合谈论地域歧视问题,肯定是政治上不正确,也会招来批评。但是地域歧视问题,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其实每时每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的。自己放轻松,别去管其他人如何想,也不去歧视他人,这样才能对强势者做到不卑不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上海和上海人
    前些日子一位网友贴了有关上海的帖子。我回复了几句,有些观点引起争议。我胆小怕事,不愿在其他人的帖子里跟网友争论。干脆自己写一篇文章,以自己12年的上海生活经历,算是自己对上海的解读和对上海人的理解。

    管中窥豹,观点难免有错,不求他人接受,只是对网友的真诚回复。

    事实上,全中国每天都在变化,上海也不例外。现在的上海已经不是我出国前那时候的上海了。

    如果文字中有得罪谁的地方,请谅解。
    • 上海和上海人 (一) 从历史看商业城市的特点
      • 沙发。。。。胡乱一坐。。。。
      • 把居民表现出来的包容性和商业城市挂起钩来很牵强....还是和当时.当地的文化宗教有更直接的关联....多神教的文明比一神教的文明呈现更强烈的宽容性和接纳性.....上海还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价值仍是主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犹太人到埃及,希腊这些当时的多神文明社会时,最开始都得到接纳,就象上海接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落难的犹太人一样...反观当时的美国,加拿大却是拒绝犹太人上岸的....

        圣路易斯号客轮的故事....很惨...

        1936年5月13号,圣路易斯号客轮驶出汉堡港,进入大西洋,船长是古斯塔夫·施罗德(Gustav Schröder),目的地是古巴的哈瓦那。船上搭载的937名乘客中,只有6人不是犹太人...计划在古巴停留后进入美国....古巴总统拉雷多·布鲁(Federico Laredo Brú)已经签发法令,宣布贝尼特兹签署的落地证明无效。

        1936年6月4日,圣路易斯号客轮在古巴与佛罗里达之间的加勒比海上等待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下令,拒绝这艘船进入美国。

        然后,圣路易斯号客轮试图进入加拿大,同样遭到拒绝。

        1939年6月6日,圣路易斯号被迫开始返回德国汉堡的航行。在驶向欧洲的途中,船上弥漫着绝望的气氛,有人选择跳海自杀。他们甚至希望人为制造触礁事件,来制造滞留英国的机会。经过“欧洲犹太人事务所”所长特鲁珀(Morris Troper)的游说,6月10日,圣路易斯号被允许停靠英国的南安普敦,其中288名乘客上岸,因而躲过了犹太人大屠杀。其余的619名乘客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上岸。224人人进入法国,214人进入比利时,181人进入荷兰,暂时免受希特勒的迫害.....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小时候看过描写这一事件的电影,到现在我都能记起其中的片段。。很悲惨很震动人心。。
          • 没有看过,但听说过.....
        • 谢谢补充,同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图案。
          • 不用客气...你的文字很流畅,细致.....觉得好生奇怪,上海话和普通话发音相差很远,但写出来却是一样的.....
        • 电影名字“苦海余生 Voyage of the Damned”。有趣的是,多伦多图书馆居然没有这部重量级片子。
          • ha ...有点心虚的说....
      • 好文,顶之
      • 好文,深刻,顶一个~
    • 上海和上海人 (二) 契约精神,是商业城市的根基
      • 写得不错,原创吗?上海人的契约精神是我最欣赏的
      • 没觉得上海人贪小便宜。只是算得比较精,拎得比较清。
      • 写的很好。。等着瞧下面滴。。最好讲讲上海大闺女们。。
        • 这个么,你讲蛮合适。。。。
          • 要让人民群众也说话么。。
        • 上海大闺女们都很精明啊。龙应台在98年写过一篇上海人的文章,很有意思。
      • "贪便宜的上海人,其实比例也不会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加多些。"agree。。。也不知从谁开始的,上海人就被那么冠上了贪便宜的帽子
        • 上海人并不比其他人更贪便宜,上海人(老一辈多些)只是讲出来了并不以为羞耻而已。
          • 他们只是喜欢体现自己的精明而已,跟贪便宜而不知羞耻应是两回事吧。。。这样的人在哪个城市都有
            • “不以为羞耻”是中性词。“不知羞耻”是贬义词。姐你太敏了个感了。。
          • 问题也许就在这里。就象"范跑跑"所做的,是大部分人都可能做的 -- 因为人性的弱点和本能就象地心引力一样将人留在地面,而他把这当优良品质般高调张扬甚至倡导,便是令人反感之处。
            • 其实现在大家到处打听打折促销的信息。当年大家怎么就觉得少化钱多办事难为情?
          • 上海人吝啬,但吝啬的坦白...我倒是挺喜欢这点的..再就是喜欢他们生活讲究细节,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我大学的几个老师都是来自上海的,很敬业,让人尊重....但有时有的人很崇洋媚外,显的很浅薄....
        • 实在是不敢狗同啊。
      • 很有意思。
      • 简而言之,拎得清
      • 上海人务实,不占人便宜也不让人占便宜,不满嘴跑火车,算经济动物。
      • 哦~~
      • 对,上海人吵架动嘴少有动手
    • 有点意思,等着更新~
    • 上海文化人情比较淡薄,大家劈硬材(AA制),对外地人的鄙视写在脸上,初到上海会很不习惯,时间长了倒很喜欢在上海。现在跟以前可能也不一样。刚好我在上海也呆了12年。
      • 人情淡薄可能是上海人觉得什么都该靠自己,不需要别人给予的热情,因为热情也有代价,比如在有人很热情的请我吃喝,那我在吃喝时该不该一口一个大哥大嫂的叫呢?所以你知道,在上海没人会叫对方大哥的,因为那样回失去自我
        • 这点我很习惯....相反象北方的所谓哥们义气还有人情味...我最最受不了....刚开始特感动,其实是要PAY BACK的...这就是所谓人情债.....
          • 非常同意这点。
        • 太功利有时就让人觉得不舒服。在上海逛商场,一定会有个营业员寸步不离地跟着,你手摸到啥,ta就会说这啥如何如何适合你,你要跟ta说我不买东西,就看看,人马上脸一拉就走,绝对不会说没关系慢慢看。想想有人跟着多难受啊。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这样。
          • 奢侈品店是这样~~~一般大卖场,比如hm,zara什么的,跟国外一样~~~
          • OK,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以人情为重.....一切讲平衡,万事大吉.....
          • In Hong Kong even worse.
        • 非常同意,在我的第四篇里有详细的叙述。
        • 是的, 靠自己。 有句话:“凡是可以用钱解决的事情, 就不要麻烦别人”。 譬如讲搬家的时候, 多数上海人宁可多花钱请搬家公司, 不会轻易让朋友帮忙。
    • 喜欢上海~~~~
      • co 喜欢
      • 喜欢上海人 ~ ~
        • 歪?~~~~ 只要人nice,哪里人我都喜欢~~~~
          • 以为以前在国内出差到上海有过很愉快的回忆和经历 ~
            • 展开说说。。。。
            • 有故事哦~~~~
      • 喜欢福州。。。却非常不喜欢一些在福州旧习俗里泡得过油的福州人。:-)
        • 难得听到有人说喜欢福州的~~~~~~大都喜欢厦门~~~~
          • 福州人说话不论好话歹话都喜欢恶狠狠滴比划手势。。。。为神马。。。。?
            • 不知道~~~我都听不懂~~~基本上人一说福州话,我耳朵就自动关闭~~~~
              • XB你没有福州腔。。。。?哈哈。。。。有也可以。。。。挺好听滴。。。。
                • 没有显摆~~~就是不喜欢~~~我在贵州贵阳,江苏常州都待过,可是对当地的方言却不反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福州话不感冒~~~~~~
                  • 福州话不好学啊。。。。
                    • 以前念《古代汉语》的时候,老师说,会福州话对研究古汉语很有帮助~~~于是我就放弃~~~转念《现代汉语》~~~哈哈~~~~福州话难学又难懂~~基本跟听外语一样~~~
          • 喜欢鼓浪屿,喜欢福建人......
            • 俺稀饭矮门郎。。。。豪爽有点像北方狼。。。。
              • 厦门人公认的好,福州话公认的难听!
          • 三坊七巷, 低调温婉... 只是民风不古矣.  -cca(不归的如来佛); 2011.5.18 12:28 (#6686645@0)
        • 歪? 请细细道来吗.
      • 福建人是中国人真正最聪明的一群。
        • 这个你应该开一帖好好说说~~~~~~
          • 有啥好说地。泉州福州是中国港口工商业的老祖宗,福建人征服大半个东南亚,台湾就更甭提了。。脑子不光灵活,还有远见,有EQ有耐心,态度端正,勤奋节俭,不折不挠。。可惜就是大部分长得比较难看。。
            除了某牛一家哈。。呵呵。
            • 不行,你得把话说清楚了。“除了某牛一家哈”,是除掉“长得比较难看”这一项,还是连“脑子不光灵活,还有远见,有EQ有耐心,态度端正,勤奋借鉴,不折不挠”都一块儿除掉啊?
              • 姐,你明察秋毫啊~~~
          • 石狮,漳州。。。老基地了。。。
            • 晋江。。。。造出了世界上最多滴假药。。。。连片仔癀都差点死在晋江老乡滴手上。。。。
        • 不只聪明,还有好多值得推崇的东西。你来写一写吧~~
        • 我对福建人也十分佩服。尤其是那些偷渡客。他们就像一颗蒲公英,飘到哪里都能扎根生长。
    • ZT: MTV怀旧片:《上海童年》
      • 感动~ 好像是我儿子那代人的上海小宁~
        • 也曾经在小菜场的台子上打过乒乓,弄堂里用拖鞋打过相打,热天路灯下头走过四国,春节放过炮仗炸到手上,看过9寸黑白,14寸彩电,中图买过翻带,外滩轧过朋友,还被手电筒照过,:D
          • 公园里的夜光明,特别招人恨。
          • 波波说他的女同学能从他身上的鞋底印知道他妈妈买了新拖鞋,把我笑得不行,还有那个麦乳精,调一调, 调一调.
      • 真好,虽然没有在上海经历童年,但是也有共鸣。
        • Hao rang wo gan dong ya
          Hao gan dong a....
    • 写这类话题没意思。所谓中国人怎么样,印度人怎么样,上海人怎么样,北京人怎么样,都是些懒汉爱聊的话题。真正有智慧的人聊的是这个中国人怎么样,那个印度人怎么样,这个上海人怎么样,那个北京人怎么样。。。
      • 同感..
        • 地域文化会影响该地人,但程度不是一定的。所以看一个某地人揣测TA会有哪些行为模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是真就以此为依据行事,那可就杯具了。
          • 有道理....
      • 那你做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 正在努力之中。。。
          • 掌声鼓励.....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有individual的地方...但是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产生影响非常大...我觉得说说挺好的,可以了解一下各种地方的文化差异...不要当作bias来读就好...你说的那个太political correct了,其实对真实的生活没有帮助...
        • 有道理,这也说的合情和理......
      • 没事儿啊,当风情小文看。
    • 写得真好,文笔出众,见解简洁,谢谢分享。
      • +1
    • 上海和上海人 (三) 享乐主义,拿来主义和地域歧视是商业城市通病。
      • 哈哈...好玩...一谈上海...就肯定是和北京比较...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海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而斤斤计较。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上海商人的精明可以说是骨子里的
        自负自傲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上海人也以此为傲。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在他们眼中,只有上海人是城市人,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像获得当年租界的领事豁免权,又像今天推行的银行金卡,将会获得众多优惠。这使得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的“恋沪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特征
        上海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所以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出诗人和武将。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却没有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常常被丑化为“小男人”,其实,他们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别有可爱之处
        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强使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01587.html


        上海人性格

        --------------------------------------------------------------------------------

        作者: 来源:千龙新闻网 时间:2001年8月27日

        在北京,一般场合谈论起来,上海人很难讨人喜欢,十之八九是嘲笑的对象。如,说上海男人胆小,说上海女人虚荣,说上海民风势利,说上海方言聒噪,说上海文化小器。但我以既非上海人又非北京人,碰巧却在上海、北京两地分别生活若干年的旁观者眼光去看,却另有话说。

        好些头一回去上海的北京人,回来后大惊小怪地说:在他们那里“打的”,如果计程器显示20元零1角,那零头,司机也非要不可!通常谈到这一点,以豪爽自居的北方人会笼而统之将它归之于所谓“南方性格”。可是以我的体会,论精于算计、不肯吃亏,其实并非上海人特性,我亲眼所见北京小市民之间为诸多小事发生的计较,就一点也不逊色。区别在于,上海人对蝇头小利的计较全写在脸上,无遮无拦,北京人却常迂回扮假,所谓“背地里使劲儿”。即以坐出租车论,北京的司机开到目的地后开发票时,十位当中有九位都不会主动把计程器停掉,却尽量把那发票开得磨磨蹭蹭,以争取计程器多跳一次字。这种情况在上海也可以遇到,概率却颠倒过来,十位当中有九位不会这么做,可是对于计程器上已显示的数字,他们一分一厘也不让——如果计程器当真以分厘为单位的话。

        还有些别的不同。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一般默然,不像北京司机多有“话语冲动”,这种表象极易被当做不热情的证据——倘你已习惯了北京风格。不过,若你提问,包括暗示对行车路线有所怀疑的发问,上海司机却不吝言辞,答得仔细,而且温和,并不露出不快。平时在北京,若你竟表现出这种态度,出租车司机们多半就焦躁起来,视为侮辱,尽管他也许真的正在带你绕远路。总之,以我的体验,北京的司机通常有一张热情的嘴,而上海司机却有“好脾气”。

        上海人当然很难让他吃点亏的,这好像谁都知道。奇怪的是,大家极少注意到,死不吃亏的上海人同时一般也不贪婪地占别人便宜——即不属于北京所谓“特黑”的人。这倒不是说上海人德行较别处好些,恰恰因为上海人久已养成直言私利、在私利上不太遮遮掩掩的风气,敢于分“我的”和“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而不搞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也就使他们被“黑”的可能性降低,使欲“黑”者较难有用武之地,使大家做事较规则、较合作、较富效率。我初来北京时,很强烈地感到,北京人做事不重规则,表面上宽宏、不拘小节,其实里面不简洁,“猫腻”甚多,而且耗时费神,很不合现代社会需要。听说外国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各城市里,他们最易适应的便是上海,我想,这肯定跟上海人重视规则、合作、效率的性格因素有关。



        上海人文化性格的新变

        ------------------------------------------


        历来都说,上海人是聪敏过人,但是终因气魄不够,不敢纵身下海、放手一搏,所以再怎样才识出众,也多是白领、职员,出不了大企业家,“大班”的性子,终究不是老板的料子。余秋雨先生在《上海人》一文中说:“上海人长期处于仆从、职员、助手的地位,是外国人和外地人站在第一线,承受着创业的乐趣和风险。众多的上海人处于第二线,观看着,比较着,追随着,参谋着,担心着,庆幸着,来反复品尝第二线的乐趣和风险。也有少数上海人冲到了第一线,如果成功了,后来也都离开了上海。这种整体角色,即使上海人见闻广远,很能适应现代竞争社会,也缺少自主气魄,不敢让个体生命灿烂展现。”而近年将总部迁到上海的中国首富刘永行先生也是这么看的。
        上海人之所以这样审慎保守,因为是在物质生活的同比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他们在捕捉机会、抵押既得的安稳生活、承受风险、以及在向历史形成的文化性格的自我挑战中,付出的成本以及可能做出的牺牲,要大一些,甚至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上海人的“机会成本”要高得多。
        但是,不知不觉中,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去年10月份,《福布斯》公布了2001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行榜,其中的上海人有8位,在全国排行第二;在总部设立于上海的14位首富企业家中,上海人也占了5位。另据统计,到2001年第三季度末,上海私企中已有82家的注册资本超过亿元,全市总数17万多家私企的总注册资本1700多亿元,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76倍和1777倍。上海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超过120万,占全市总从业人口的14%。今后5年,上海私营经济增加值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占全市GDP的20%。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上海良好的经济情景和环境,以及良好的商业秩序和相对规范的市场规则,既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上海人创业的机会成本。
        第二,在由知识经济的兴起所造就的第二波创业浪潮中,上海人文化知识与眼界开放的积累,就在比较中突现了他们的某种优势,从而也使他们加速度地后来举上。
        第三,存在决定意识,在整个改革大潮中,以及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中,上海人拘谨的心态终于大大化解,而用自己的气魄、胆识,重建父辈风采的雄心,正在大大增强。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说得很有道理。我曾经因为说一口洋泾浜的上海话被正宗的上海人歧视。但我现在有上海亲戚,18岁的儿子已经拒绝在家里说上海话了,据说他的同学都这样,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十几年的变化也真的很大。
      • 这把上海描绘得入骨三分。上海主义是混合着唯利,洋泾,务实,和扬弃的。
      • 这篇特别有同感。
        • 这篇容易得罪人,一直犹豫要不要贴出来。
          • 俺觉得地域歧视这样东西,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越少有歧视。个人地方色彩越重的人,反而如井底之蛙,对外面的世界有种毫无理由的优越感。
            • +1
      • 地域歧视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不是什么上海特产。
      • 喜欢这句“地域歧视问题,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其实每时每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的。自己放轻松,别去管其他人如何想,也不去歧视他人”
      • 每个论点都有来处去处-在上海的起因-这样的分析很深刻,赞一个
    • 上海和上海人 (四) 保持独立性,是上海人的为人之道。
      • 真的喜欢读你写的文章。简短的文字,但内容深刻。
        现在知道你也是学理工的出身,我自己更是羞愧难当。中华文化和文字的博大精深在我这儿都没掌握好,还拿什么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 掩面而下。
        • 谢谢你的鼓励。
          其实我写这篇,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回应你和其他网友在其他文章中对我的批评。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会影响他的观点,其结论也可能有误。
          但是我希望做到真诚,这也是你所要求的。
          • 太佩服你的细心了,我还以为你没有看到我那个评论。
            我说话向来直率,希望你别介意。我真的不希望任何人(包括你自己)破坏你在我心目中那个富有品性才情的才子形象。我的要求太高咧。
            • 我是担心在别人的帖子里有争议,就不再回复。
              但是对他人的批评不理不睬,就不那么礼貌,就想自己写篇,一起回复。
      • 当年父亲大学毕业支边,遇到同时沦落人的上海青年因为有海外关系挨整挨饿要逃香港,父亲资助了他,不想他后来从青浦监狱里写信越境失败,说借钱
        事情无法归还,寄上劳改营生产的袜子抵数。父亲吓得半死。忙回信说不必来信了。后来20年后平反的他作了监狱管教,又寄来上海特产。可见上海人的信用。
        • 就象你父亲资助他未必因为令尊是天津人一样,那个上海青年讲信用也未必因为他是上海人。
      • 对交朋友这一段持保留态度:从小到大,邻里,同学,朋友,同事从来没有AA 制的,听也没听说过,吃饭都是抢着付钱的,或者是这次你请,下次我出之类的。
        • 谢谢补充,我在上海的经历有限。大学期间都是互相请客的,但同学中上海人不多。而工作后基本都是AA制。
        • 很近的朋友不AA,但同事,同学聚会之类的肯定AA。
          • 应该是这样的,我的上海经历是从工作后开始的,没有从小长大的感情特深的世交。
          • AA 可能是这些年的新流行吧?我们同学聚会,至今为止都是上海的几个有钱有权同学买单的。许多年前,大伙儿参观金茂,就是我和另一位同学合买的全体门票,我这份就是一千多。去美国,请客吃饭都是那里的旧同事掏分。
            其实吧,哪个地方都有各种性格的人,上海人不见得比别地方人好或坏。
            • 不同的群体,为人处世肯定不一样。正好我的经历都是AA制,不能代表全部。
              不过,我现在倒是非常欣赏AA制了。校庆聚会,我们班级每人付自己的钱一起去绍兴游玩一天,大家都很尽兴,也没给发财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隔壁班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已经有不少在全国各地当副市长的人,轮流拿公款大吃大喝,让那些混的不好人压力很大,尤其是那些以前在学校里当干部,现在只混到普通公务员的同学。
      • 赞美的话大家上面都说了。读过了,很好。
      • 第一次看到这么客观全面的分析上海人的文章,谢谢。我生活中接触过的上海朋友不多,上学时和上班时接触过一些,总体印象都很好;
      • 12年那,上海在你面前,是这么一盘五味杂陈的菜。
        • 自己人生中最好的那段青春岁月,留在了上海。当然有感情的。
      • 最后还是不能免俗地自恋了一下。有情可原。上海人的美中不足是太把洋玩艺当回事了。有时候就丧失了一个自我过滤的步骤,比如这里写的请客务必不相欠这种事情,其实任何一个洋文化,朋友之间都是讲究往来而不是清算。只有没有感情瓜葛的才这样。这种囫囵吞枣地拷贝就不大好。
        所以俺说过上海是中国的先知因素而不是先进因素,这就是一个例子。
        • AA制一般没人有理由请客而大家又想一起吃个饭。正经的上海婚庆乔迁之喜绝对请客到位,吃好喝好。倒是我几位外地在上海的同学,当然我也是外地人,操,没看到过这么现眼的婚宴,人均半瓶啤酒,鬼影也不出来一个,大家哗啦啦散场了,跑出来问还要不要酒,不谈了。
          • 还有一位同学乔迁,给我喝一听啤酒。
          • 正经的上海婚庆乔迁之喜绝对请客到位,吃好喝好 -- 这没错,但是下次你乔迁的时候只能请更好。这帐人家记在心里呢。
            • 为什么这样说?你是上海人?
              • 有多少钱就办多少钱的事,可以请更好的就坦然地请,量力而为。用不着计较比较啊,难道上海人就这样小心眼市侩?连年纪大的老一辈上海人都很少这样的。
          • 是啊,感觉的确很差。
      • 读完了。。。。发现你并不了解桑海宁。。。。
        最近写的两个为啥都不配图。。。。???
      • 节假日一起去杭州品新茶,去宜兴淘紫砂壶。我年龄最大,职位最高,挣得也最多,理所当然是这帮人的大哥==每人送两斤雨前,2把好壶,你就成大哥了
        • 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我们一帮人玩在一起,是因为有位被大家称为纨绔子弟的同事,他爷爷是上海博物馆的馆长,眼界很高。有次他拉上我去买书店里最后两套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珍藏版画册。很贵,他缺钱。一年后也没还清。最后在我结婚时候,送我一只他珍藏多年的当代著名瓷器艺人的黄釉梅瓶。
      • 不爱拉帮结派,朋友之间都君子之交,尤其是结婚后,大家都有自己的天地。为朋友出气打群架的事情,闻所未闻。---- 依我52年在上海的生活看来 - 属实!!!!!
    • 写的不错,工作出差,去过一次上海,对上海的了解,全部是平常的道听途说,主要来自电影,基本就是,精明,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各户水电费算什么的。来加拿大后,交往过几个上海人,还都不错。
    • 写的不错。对上海没有什么认识,只是刚觉到上海是两种气息交织:一种是商业气息,另一种是市民气息。也许这两种气息解释了这样一个陈见:大都市,小市民。
      • 好精辟
    • 有一年去青岛参加一个讨论班,回来经过上海,因为是座海轮晚上9点多才到。想体验上海的气息,没有去找正规酒店。看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去了就问:有睡觉的地方没有?一位老先生回答:我们这里就有。给了钱跟他进去,一看是个澡堂。我大惊:我不是来洗澡的啊。
      回答:知道,8点半后就是睡堂。和N个人睡在地上,开心死了。
      • 86年坐过,但没海轮应该有好些年了
      • 有趣。感觉这种事,应该在老北京啊,结果偏发生在大上海。很好玩
      • 俺在上海待了30+年,也不知道澡堂能睡觉,,,看来,没机会体会这个市民气息了。。。
        • You’re a typical uptown girl :)
          • 俺是学院派,一直游走与学校和医院之间。。。
            • 明显不识人间疾苦...:)
              • 出了老爸老妈的保护伞后才真正知道外面的世界,,,才知道一定要避开底层的竞争,,,所以起点要踩得高,,,否则,一定是死在里面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 象牙塔外的世界很精彩哦。
              • 脑满肠肥的政府官员,斤斤计较的菜场小贩,骨瘦如柴的打桩模子,衣着靓丽的时尚女郎,都构成了一个城市不同的风景。缺少谁都不行。
        • 我去过一次,不仅是泡澡,也是老上海人社交的地方。
      • 现在很多洗桑拿的地方也是可以过夜的,只要满足一定的消费。
    • 第一次去广州:暑假去广州玩,经过华南农大,上公交车。车上人多,车一启动傍边传来一句话:碰到我了。我一看是一位40来岁的教书先生,忙着说:对不起啊,刚才车启动我没站好。对方不高兴地说:对不起就行了啊?一听这个我赶紧闭嘴。过了一分钟,又一个刹车,对方又说了:
      你踩了我的脚,刚说完你,现在又来报复。一听这个硬是憋着没笑出来。一看车内满满的人,哇,怎么都这么矮呀,我已经是够矮的了。
    • 我接触的上海人不多,感觉都还不错,精明,讲究公平,不认为他们小气。上海女性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跟其他地方的女性很不一样,但我说不清楚,LZ要是写一写就更好了。
      • 我也觉得他们不错,跟他们交往很舒服的。
        • 说我呐,哈哈
      • 聪明拎得清学东西快;会打扮会生活会小资;爱家爱自己的男人但决不纵容;敢说敢做喜欢对自己的男人发嗲--我的不是上海人的老公对上海女人的评价。
        • 老公说再加一句:绝不让自己吃亏,哈哈,很同意
        • +1.只认识俩个上海女人,印像特别地好.
    • 鼓励鼓励,写得太好
      虽然很多东西不能完全同意,但是要我写这些文字出来,也不行。

      上海人,就像文中说的,重契约,守条文。

      上海人,不拉帮结派,总给人感觉若即若离。

      真正的老上海话源自两个地方:松江青浦一带还有就是浦东一带。两种话差别不小。我本人因为家庭关系,浦东话能听懂,松江青浦地区的话就比较吃力。我自己说的上海话其实应该算宁波上海话。这种上海话多在浦西城市内使用。
      • 上只角出来的人。宁波上海人应该是混得最成功的那一批了。
        我是以一个在上海生活了12年的外地人的视角看上海人。宽度肯定不够。即使是和我同样经历同的人写上海人,生活环境不同,观点也不会一样。
        • 上海人区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小弄堂/棚户区/洋房弄堂出来的确实不一样。上海其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