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玩文字游戏有感:对繁简汉字差异及两岸文化分野的体验 +2
    • 血流汩汩,”汩”字音如”鼓”,曰字邊,哭泣聲,水流急動; 血流汨汨,”汨”字音如”蜜”,日字邊,汨羅江. +4
      • 俺在屏幕上看不出区别,可能是字体太小没区别了,放大后才看得出来,当时逼得俺只好抓阄瞎点了,现在你上面的字在俺屏幕上也是完全一样的。那台湾真是说“侯车室”的么? +1
        • 楼上两位,汉字功底深厚,赞👍 +1
          • 湖兄過獎,中國字有意思.英文寫文章,用字遣詞有特色,也挺有趣.
            • 是,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魅力
        • 繁體字我肯定是”候車室”,音義才符合,侯字前布後弓,沒有等待,期待的意思.簡體的候怎麼寫?
          • 两个字都没被简化过,两岸应该完全一样的,但不知为何那题的答案就是“侯车室”
            • 找到一張台北縣的照片,是候車站無誤.

               

              • 呵呵,看来是题目设计的不对?害俺以为台湾啥时改说“侯车室”了.....另外,那截图中的例子里大陆只有“雅致”而废掉了繁体“緻”,所以若只是认识繁体但不知其用法细节和习惯搭配的话,也是很容易发生困惑的.....
                • 簡體字有許多優勢,有些時候得小心使用,緻,致兩個意思其實差別挺大的.

                   

                   

                  • “宁静以致远”只能用“致”,而“緻”与细密、意趣相关,按理应该写为“雅緻”,但简化后却只能写“雅致”,这就是简化字去掉繁体字中原有文化内涵的细微部分,只留下个简化后的外形,后人若不深究,很多文化里的东东就这样被去除被消失了,以后还得通过学史来补.... +1
      • 俺先截一张正常显示的图,再截一张放大后的图,还要仔细观察才能勉强看出区别: +1

         

         

        • 日曰一但成了偏旁字,電腦字的確不好分辨,手寫可以分的容易些.
          • 据说国内有领导开会时念秘书写的稿子,还真有人念:古人日........
            • 哈哈哈,今人亦日也!
            • 现在做领导的,如果是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生的人,自己后来又没有回炉恶补,人文方面可以说大部分是文盲,有这样的表现不奇怪。我们自己就是过来人,读书时候有几个背过唐诗宋词,家教不算。
              • 荡荡这回复似有所指,让人细读生恐啊:若是在天朝,会不会惹得本帖被删,甚至祸及肉联被封啊?呵呵......
                • 我是说的老实话。我们从68年入学读小学,到76年高中毕业,语文教材里几乎没有什么封资修的东东,于是也就没有什么“文化”
                  • 嗯?学制有差别?怎么中小学一共才8年,俺们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共10年,若6、7岁上学,高中毕业读大学时是16/17岁的样子,看老照片比现在很多大学新生都年幼,可人生经历却可能比人家沧桑....
                    • 是九年制。68年春季入学,76年冬季毕业。小学5年,初高中各两年。全程走完文化荒原的十个年头
                      • 哦,估计也有过读禁书/手抄本的经历吧?起码批判稿、大字报、决心书、表扬稿、读毛著心得之类的大作水平杠杠滴,能急笔成文、出口成章那是肯定滴,哈哈哈.....
                        • 那是。那时候因为是文化荒原,所以是有书就读,而且很多书都读了好多遍。记得最早读过的书里有一本苏联间谍小说集树叶落了,从此开启了对间谍的着迷。对古文接触最多的时候,是评法批儒那几年。
                          • 间谍/反特类的小说,在当年相互交流的书目里是属于高端的“硬通货”,一本顶普通的好几本...国内外的反特书俺也看过一些,记得看的第一本是《壁垒森严》,苏联方面的多数与二战有关,很多黑夜跳伞/穿林越境、混入城市/乡村、化装/暗杀/偷拍等等情节...
      • 现代楷体字这两字的区别已经被逐渐磨灭了(即使加入了人为的某些区别以便分开,
        就像我的计算机显示的这样,曰字中间的一横不到头,而日字到头)。原始的区别在于日字左上角封口,而曰字左上角不封口。这个区别一直到清末还是手写体的基本区别。这个区别的原意是太阳是圆的,所以封口。而曰是口出气,则必留通道。
      • 汨、汨罗江,屈原自尽的地方
    • 候读四声,侯读二声~~意思也不一样~~国内一直不注重语文教育,四化建设不包括人文教育的~我以前当语文老师的体会很深~~~~ +1
      • 哇,原来是语文老师啊,作揖敬仰一下......国内久贫思富,从被外族打趴以来一直处于追赶它国状态,长期都是以谋求功利为先,人文教育之类普遍貌似虚得很.......
    • 马英九总统曾提出过"识正书简"的观点,就是阅读要读繁体字的,手写的时候可以写简体字。这样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又利用了简体字易于推广的优势,是个好办法。 +1
      • 那碰到手写的简体字,是读呢?还是不读呢?
        • 这个要自己拿主意了,马先生没说。识正书简,主要还是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包容
      • 现实中的两岸民众一方“识正书简”、另一方是“识简书正”,已经在相互包容着。文化根系与血脉相连,哪那么容易因政而断啊,否则,繁简分野岂不成了文化脱钩的祸源之一?这是两岸人民所希望的结果?
    • 这个也太难了吧?现在终于明白了临摹书法帖,和躲在被窝里用🔦看繁体武侠小说的重要性了
      • 当年哪有那么多武侠小说看?或许有也是把《三国演义》、《水浒》之类的当武侠书看了,凡是50年代出的书大部分都是繁体的,部分60年代初的也是,之后一直到70年代以后的才基本上全是简体,那年代闹书荒,有书读就很快乐,没人在乎繁体简体的.....
        • 中学时有同学源源不断偷家里的港版武侠传阅,大学后学校附近就有好多租书店了,武侠言情全是繁体的
          • 那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了吧?多数是翻印甚至盗版或走私来自港台的书,赞年轻啊......
            • 貌似我也是读繁体武侠小说更多。几千本各式各样的小说读下来,基本上都意识不到正在读的是繁体还是简体了。
              • 哇塞!原来你是女大侠!几千本武侠小说呀,俺别说读完,连书名都列不出上百本,赶紧虫拜一下......
    • 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点不假啊,这样的文字探索有益于老年生活,益智,不寂寞
      • 呵呵,按国内年轻人的说法,这是学究气的老朽在故纸坟堆里刨呀刨.....
        • 繁简之争,抛开政治因素讲,其实就是程度之争。文字一直是在演化的,根本功能就是有效快速准确的交流和传承。繁简皆有利弊,所以持不同意见很正常。
          • 呵呵,繁简之争还真绕不开政治呢,49年前民国政府本想推出一套简化方案,结果被否并因内战遁台而中断。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陆推出第一套简化版,台湾原本有继续推简计划的,却因大陆先推了,结果就偏偏不简反而坚持繁体以示对抗...
            • 我还真不知道有这历史,
              其实政争在所难免,根源在于实力,大陆台湾的文化之争,是大陆的整体实力弱于美国所致。从历史的长河看,人类是个悲催的物种,也就这一两百年科技的进步,让人类整体上有点尊严,可也躲不开一个种族对另一种种族的打压,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真希望像核聚变这样的能源革命能把人类变的宽容一些。
              • 在俺看来,人世间的一切矛盾纷争、你死我活的终极根源归结于俩:资源与人性。资源之所以成为财富需要人的作为,可人性却又深不可测.....
                • 确实如此,人性更加的深不可测。一时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一世的怨恨。试图驾驭人性,是宗教的事,在世俗社会,还是利益驱动的。千帆竞过,唯名利驱使。世外桃源,更像自掘的坟墓。中美现在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我矫枉过正的后果。
    • 偷看大人收藏的旧书和禁书学的繁体字!
      请问是什么样的禁书?未满十八禁入的那种? 咔咔
      • 学习就是需要这种精神!
      • 此问题若展开是能把楼歪塌的大话题,简单说凡是60年代初以前出的书都是旧书,基本上是繁体字且纸质发黄的;禁书可分两大类:1是书的内容被视为“封资修”或反动的大毒草而被批;2凡是作者被批斗/收押的,其书统统都是禁书...
      • 《三侠五义》、《小五义》读完,繁体字基本通顺了。为后来阅读儿童不宜的成人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言文的成绩更是比大多数同学要好。 +1
        • 哈哈,显摆得好!不过,估计还是没有Get到楼上的希望,人家最想知道的
          是那些儿童不宜禁书的具体书名,甚至内容.....
          • 《三国志》算禁书吗?线装的那种?未满十八岁读的
            那种禁书,看不懂啊。似懂非懂还硬要装懂的算吗?自己家里真没有,倒是家里是部队里的女同学借给我看了不少。
            • 《三国志》那是史书,《三国演义》才是小说.....线装的那种是砖掖人士读的,你是学历史专业的?文革期间,那些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之类的古典几乎没有再版发行,形同被禁,可能有少量发行或内部出的例外...
              • 家里压箱底的东西,泛黄。应该是家父阅读的东西。
        • 《三侠五义》、《小五义》和文言文有屁关系呀……
      • 繁体版的笑林广记,启蒙挺好的
    • 我的繁体字都是读小说学会的,会认不会写
      • 难道跟俺一样是个半文盲?一看貌似都会,一写楞想不起来咋写,呵呵,不过个别字还是写得出来的,可能是以前练毛笔字时练过几下,或许是感觉简体的书法不如繁体的好看,缺乏一种古风的韵味..... +1
        • 让你一说,真觉得是半文盲的感觉了
    • 现在的语文教学还在继续简化呢,的地得早就不分了不说,现在连远上寒山石径斜(xia )都改成念xie 了
      • 那种不是简化,而是有误导的风险.....“的地得不分”俺估计更多是与语感的细微程度相关,语感不敏或行文大条不甚讲究,尤其因写得较少不太习惯“炼字”的话(是炼不是练哦),就可能不太分得清或懒得弄那么清楚....
    • 台湾那有啥高深中国文化。地方小,格局小。一个小学教师水平的钱穆,被常先生抬得那么高。 +2
      • 呵呵,此帖还只是就字论字加闲聊,涉及些许差异还真没探讨至深浅问题,但一个地方的文化深浅与其地盘大小也未必一定是成正比吧?中华文化的地理根源在大陆,可曾经的战乱、革命、运动、蜕变...面目已大部改变,传承另论... +3
        • 消灭了文化从而消灭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