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大家都是60后70后,也在毛时代生活过。你们对那个时期的印象和这个一致吗?
    (2017年11月15日 18点23分 PT) 海凝: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 - 2017年11月15日 未名空间存档 / 海凝: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点击:34 作者:海凝 来源:民族复兴网 发布时间:2017-11-14 11:13:19
    • 都是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成长的小朋友
    • 韭菜 9分钱一斤,猪肉 5毛,别的没印象了
      • 我印象中最便宜的猪肉是3块8,再便宜的时候就不记得了
        • 我年轻
          • 那你记得3块8的时候吗?
            • 长大成人后就再也不关心物价了,挣钱太多
            • 90年前的价格
    • 瞎扯。那个时候我偷跑回四川老家玩, +1
      县城餐馆一盘韭黄肉丝好象是三毛钱,可是我爷爷一天的工分好象也就是几毛钱。单位给配家具,但是厂区里除了个别高干以外,没有人家有沙发。喝水都是用的搪瓷杯,商店里好象都没有陶瓷杯卖。我好不容易攒了好久零花钱,给我爸买了一个汽油打火机做礼物
      • 我记得我爸带我去饭馆吃一顿,两人花的钱就是两三块。
        • 是的。就是70年代末当知青的时候,物价也是极其便宜。家里每月给五块钱零花钱,回生产队一下火车,就在车站边上的小馆子和来接站的兄弟们开一顿洋荤,五块钱可以供四五个人吃喝
          • 那时候五块钱很多了,我婆婆家里老大,一堆弟妹在农村,她说那时每月寄五块钱回去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 那小就知道孝顺。
    • 小时候父母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一直到九十年代初也没多少
      • 记得俺爹妈月工资52拿了好多年,还要给两边老家寄钱,那时候是不涨工资还是怎么的。 +1
        • 那时还住公房呢,不用养房就低工资吧,谁想到后来政策又变了呢。

          52这个数字也有点印象
        • 文革十年工资一律冻结
        • 熟悉的2352
          • 啥是2352?
        • 没说是哪一年的工资
        • 站这
      • 六九年我父亲被清理阶级队伍强行复员,工资从一百来块减到三十多。但是在那个普遍贫穷的时代,好象也没有觉得特别地难忍。
        • 都穷
    • 一致。還有個事不知道有沒有印象一致的。這件事記憶特別深刻,
      以致現在還時常想起。那時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年小城裡陸陸續續湧進許多乞丐,衣衫襤褸,步履蹣跚,有些乞丐好像還有傷殘。每當看到他們,我父親總是給我幾分錢讓我放到他們的討飯碗裡,或者給路過家門口的乞丐一個饅頭。後來忽然有一天這些乞丐又集體消失了,令人百思不解。許多年以後這件事我有了答案。那些乞丐,或者有過類似於他們經歷的人,對那個時代是否有文中提到的印象呢。
      • 也许是遇到水灾什么的了
      • 这很正常,应该是遇到水灾。度过难关就回去了。还有就是职业性季节性的整村外出,农忙季就回去了
      • 我也遇到过。印象最深的是一家河南人,赶着一辆木制的大篷车,毛驴拉着的。在我们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一家人都住车上,男的好像是木匠?反正我妈妈把我的作业本、铅笔什么的给了那家的孩子,我当时还舍不得。因为,我就剩一根铅笔了。
        • 一聲嘆息。他們都是河南人。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被迫成為乞丐的人們才不被人看見了。
    • 只记得高中学费每学期 2 块。
      • 班费,学期末能剩个几毛啥的,主要用途是过年买花生瓜子 +1
        • 学费!学费!学费!因为有一年因为成绩好,老师给免的学费。这学渣俺得记上一辈子。
    • 米票供应的米是1角6分,盐4分。肉不一会超过5角。布按尺算,有宽幅和窄幅的,要布票,价钱不知道。小学3年纪一学期学杂费6角。半期考过了还没交,我知道还欠看,非常羞愧。
      • 小时候还有粮本,去粮站买米和面,我家俩女孩用不完额度,就借给男孩多的朋友家用。
        • 粮油本 +1
          • 初中毕业还有同学上的粮食技校,以为以后能分到粮站好单位,谁想到没毕业就取消粮站了
        • 那时候我一个人的粮票比全家人都多,用不完的换鸡蛋。
          • 为啥?
            • 当时的粮票是按年龄等等划分的。年青男子的粮票是最多的,上学的还有额外份额。两样加起来就很厉害了。
          • 对,我就是有个粮票换鸡蛋的印象 +1
          • 我家养鸡九尾吃鸡蛋。最可恨的是所谓的“打鸡队”。有次,我家的一只母鸡没藏起来,几天没回来,后来回来了。
    • 一分钱吃根冰棒,7分钱看场电影,买鱼买肉买米买...再有钱没有鱼票肉票粮票也买不着.....
      • 你果然比我成熟,冰棍最便宜的三分钱,奶油五分,雪糕8分 +1
        • 咦?难道我真的比仙姑年轻?我咋记得奶油雪糕一毛呢?
          • 多新鲜啊,除非你是在西单商场吃雪糕,那儿的雪糕比别的地方的好吃许多
            • 俺生活在小地方,北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俺没去过。
        • 你们北京皇城根下的高大上,俺们南方蛮夷之地给你细掰一下:1分钱的是几乎透明的小圆柱啥料都没有的纯冰棒,2分钱是顶上有小坨红豆的圆柱冰棒,3分钱是扁长型块头稍大的,5分钱与3分钱差不多大小但是加了奶油口感较软的....
        • 三分红果,5分奶油
      • 我们厂区俱乐部五分钱一场电影。牛奶冰棍好象是五分,豆沙冰棍好象是四分。
      • 这些票只见过粮票,也没印象用过
    • 记得一分钱两块糖
      • 5个蚕豆
    • 扯犊子吧。这些话你也信? +3
      • 看看评论里还有些真话
        • 物价是便宜,工资也低呀。工资每月五十元,肉七毛一斤,你买得起吗?
    • 那时候大部分人每月工资五十,现在每月五千算中低收入。差一百倍。当初五分钱的冰棍等于现在五元一根,便宜吗?肉七毛一斤,相当于七十元一斤。我从来没想象过有人会想回到毛时代。万恶的旧社会呀😂😂 +1
      • 七零后还好点,六零后估计饿过肚子
        • 经过毛时代没饿过肚子的,只怕不多
      • 学徒工18,正式工20入门,哪来多数人50?我爸60.5,算高收入了
        • 我爸大学老师,好像45挣了好多年。文革的时候,50应该算中高收入了。或许跟现在每月五千差不多。
      • 小时候,我基本穿的是表哥穿小了的旧衣服,打补丁的都是正常,叫艰苦朴素,鞋子也是母亲、姑妈手工制作的。我还帮忙用浆糊刷旧布,纳鞋底。
        • 对。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这个吧
          • 谁愿意回到毛时代?会自己做衣服、纳鞋底?那算是必备生活技能
            • 纳鞋底要用锥子扎,很费劲的😂 +1
              • 我家一直都有顶针箍。锥子的木把都是我妈自己做的
                • 各家都差不多。
    • 看来肉联有不少中老年人
      • 怕是大部分中老年。
    • 老猫比我小四五岁,应该是73,74年生人,懂事的时候,文革结束好几年了。又身处北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的地方。当时北京物价及其便宜,都是为了给外国人看的。跟现在平壤差不多。老猫可能不知道老毛和文革的厉害,没尝过滋味😂😂😂 +1
      • 目测老猫也是60后,估计是60年代靠末期的,比如67、68的....
        • 不会。我是六零后的尾巴,他比我小。老猫自己说8964的时候还在上高中呐。
          • 那是七零后
      • 看过一个访谈,外交人员自然灾害时回国,那时就是北京也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 啥自然灾害呀,那几年风调雨顺,就是人祸。大体饿死三千万
          • 对,都怪那个爱吃红烧肉的。
            • 嗯,那位听说饿死了人,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少吃了几顿红烧肉。把这帮奴才感动的😂😂直接跪下山呼万岁
          • 扯淡没边, 说的都是你们这种人. 老实说, 我问过40后的老爸, 地处浙江, 说那三年, 地干旱的都龟裂, 那是在浙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当然, 我还知道所谓风调雨顺的由来, 还是我比较尊敬的一位文人写的. 为什么比较尊敬, 因为写的真心话, 只是水平不够.
            跟现在流量大V可不一样.
            基本不可能3000万, 上网二十年, 总在网上问, 一看有谁给饿死的, 都是饿死其他人, 非直系亲属, 当然, 也真有饿死直系亲属, 最后拉到最后, 地点是河南信阳.
            • 郑州大雨死人,有你的直系亲属?没有啊,那就说明没死人
              • 你对这个议题不熟, 我就问问, 正式说法是非正常死亡3千万, 饿死3千万就是忽悠, 你要知道这两名词的区别, 这才是知道讨论这个问题的基本门槛, 否则就是一忽悠
                • 非正常死亡三千万是比较准确的说法。好歹你还承认这个说法。
                  • 什么叫好歹? 本来这个议题知道的就比你多得多.
                    • 你知道多少我没兴趣。又不是知识大赛。承认基本事实就好,没兴趣跟你辩论。
                      • 数字出了问题, 3000万根本不可能, 但是前期调门在哪里, 再改开会被打脸, 实际上, 他们自己都不信这个数字. 你也忽悠你们这些新来的, 不熟的.
                • 小时候,我妈就和我说过饿死人的事情。她本村的人,没饭吃,吃观音土给胀死了,死后肚子是圆鼓鼓的
                  • 所以呀, 我对这个话题还是非常了解的.
                    • 经历过大饥荒的人越来越少了
                      • 我爸吃不上饭的,不是60年, 而是打内战的时候, 你们想象的历史和真实历史是有差距的.
                  • 我二十多年前在国内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看过一篇分析文章,从各个角度,收集不同来源的数据。最后得到”三年自然灾害”,因饥饿引起非正常死亡三千万左右的结论。文章有理有据,我比较信服这个结论。
                    • 在我家,我的孩子们是不允许浪费食物的
                      • “浪费食物”在普通人家根本就不可能。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
                    • 我父亲亲口告诉我的,他大学的时候,家庭条件还可以有时候饿肚子,有几个条件不好的同学饿的厉害。后来条件好了一点,有一个同学去饱餐一顿,被撑死了。他是62年清华机械系毕业
                      • 唉,那个年代,谁没饿过肚子?我老爹那几年分到大学教书。食堂的饭吃不饱,又没处去买粮食。后来自己在废弃的飞机场附近种了点豆子,算是吃了几顿饱饭。
      • 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的生活水平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 是啊,大多数国人的生活水平,比几个直辖市差的太远了
    • 没有提到是哪个地方,没有可比性。一般老百姓是拿不到40元工资的。还有,那时的米面粮油都是按人头凭票供应,叫吃商品粮。你问一下农民的感受再说
      • 我说每月五十元的工资,还说高了😂😂
        • 我上幼儿园是全托,食宿全在那里,每月13元多,我父母的工资应该不到30元
    • 这个话题下的回复,是我在揉脸难道见到的唯一全体观点一致的偏政治贴。就目前看还没有洗地的。不过,等我们这代人都死绝了,就随他们胡诌了。
      • 亲身体验过毛时代的平民,都知道毛时代是咋回事。 +1
      • 话说早了。洗地的还没发现这里 +1
    • 这作者没经济学常识,也太健忘。
    • 难道不是小时候比现在穷吗?我记得父母工资加起来三四十,月月光。
      • 你记错了,一个人三四十正常,何况你家里还有矿
        • 工资的地区差别、不同地方的消费支出/生活指数差别也挺大的....
          • 差五块十块的可能,那时候标准定的挺死的
        • 真是记不清楚了,反正双职工家家都差不多,没饿着。我父母念叨的最多的就是六零年的吃不饱。我被亲戚嘲笑的就是三四岁的时候围着饭桌转要吃肥肉。
          • 我妈挨过饿。小时候,我也不信,因为我没挨过饿,觉得怎么会没饭吃呢?
          • 你从小就聪明,我到现在还只喜欢吃肥肉
            • 说明你从小就一直聪明到现在......
              • 哈哈,就你们粤菜里面,肥肉的咕咾肉比大童话现在的廋肉甜酸肉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 80年代初我兜里装着3百元去游苏州杭州和上海,居然没有花完。
      • 80年代末,俺去成都出差,到市内街巷里转转,只花几块钱就已经吃了好几家店的地方风味.....
        • 成都物价便宜是有历史传统的。以前人们说是因为盆地,东西运不出来,我觉得其实是因为蜀中百姓贪吃,鸡鸭鱼肉鲜果菜蔬消耗量太大,薄利就可以为生,所以无需高价牟利
          • 你这就是何不食肉糜。😂😂还是物产丰富。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未必不馋,就是想吃,吃啥涅?没东西啊😂😂😂😂
    • 父母两地分居, 导致天蝎座出生的比其他星座多出一倍.
    • 我一直没吃过烀饼,被中学同学一说我谷歌了一下,还真有。为什么我没见过呢?还搜出了糖油饼
    • 价格便宜有个P用,问题是你没钱啊。我只记的小时候,很少吃到糖,很少吃到零食。买个自行车之类的都算大件。物价再便宜,普通民众手里没钱有个鸟用。
      • 三转一响带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都是大件😂😂结婚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