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茶话 / 社会政治 / 在IT/AI技术可将音视频弄到一般人真假莫辩的时代,辨伪门槛已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但似乎多数人尚未有足够或深刻的意识, +1

    转篇专业圈内文:

    新闻的“真相”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ZT)

    今时今日,仅凭肉眼辨别一条假新闻,几乎已经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虽说人工智能技术离科幻电影里的真正智脑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经过严格训练的AI糊弄个普通人类倒是越来越驾轻就熟。
     
    新闻本就是所有文本中最容易被模仿的文体之一,它强调理性、摒弃感性的行文特征,正是AI的强项。


    与此同时,图像造假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逼真度却越来越高。
     
    在一家名叫“这个人并不存在”的网站上,每刷新一次,就能看到一位普通人的面孔,他们脸上有皱纹、雀斑、粗大的毛孔,甚至是微妙的情绪,就像每一张饱经岁月沧桑的人类面庞。但他们并不存在于世间,只是AI制造的电子产物。

    如果不是机器露出了马脚,你能认出这位女士并非真人吗?


    造假的成本越来越低,假新闻的逼真度越来越高,这难免令人担忧,是否今后我们的信息世界将被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完全由假新闻笼罩?
      
    或许是因为网络时代骤然膨胀的信息流,让接触到假新闻的机会与频率水涨船高,一下子拉高了这位“老朋友”的存在感。
      
    我们习惯将这一切归咎于网络新技术的潘多拉之盒,谴责一味追求流量的算法带毁了严肃新闻。 
     
    一味地怪罪技术,只会让我们忽略技术背后,那些真正该被注意的东西。
     
    从前,以大众传媒为权威信息源,相信传统的采编机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带来可靠的信息。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推送信息的权力骤然被让渡给统御一切的算法,大众传媒的权威,也随之被下放到社交平台。
     
    海量没有经过筛选、验证的信息被丢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获得新闻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你需要学会从前那些新闻编辑才需要掌握的技能,懂得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区分轻重、辨别真伪。


    别以为辨别新闻是件简单的事情,斯坦福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要完成这份工作,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  

    研究人员随即抽选了1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历史学家、25名斯坦福大学本科生以及10名专业事实核查员,对他们在网络上辨别社会政治新闻的能力进行了评估。

    结果出人意料,只有专业事实核查员通过了假新闻的考验,斯坦福本科生和历史学家都陷入了假新闻的迷阵。

    研究人员发现,本科生和历史学家都倾向于信赖具有“权威相”的网站,并以该权威作为主要信息源来做出判断,而事实核查员则会在短时间内浏览同个议题下尽可能多的信源,综合各信源得出结论。
      
    相比于普通人,事实核查员会运用图片反搜、时间反溯等多种手法,同时更少地被情绪性新闻带偏节奏。
     
    这番操作当然要比直愣愣的阅读麻烦很多,过度的理性也会让我们丧失很多观看离谱假新闻时荒唐的乐趣。
     
    这正是自由的代价,没有人能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免于背负同等的责任。

    社交媒体时代真理或许是:
    新闻的“真相”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手握海量信息的你自己的判断。


    • 只要听党的话,其他的都不是个事儿。党不让看的媒体,一定要拿显微镜分析之后才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