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的欲望? +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之所以会有这样题目出来,最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对于佛教有非常负面的印象,认为佛教不仅是一方面叫人家舍弃所有的欲望;另外一方面,看起来又好像不能够善尽社会的责任,逃避一切社会的责任一样。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要藉著这个场合,来跟大家说明这个基本的差异。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我们说所有的修行其实如果从解脱的立场来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烦恼、对治烦恼,那么烦恼有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贪欲所引起;所以,其实在世间的许多的宗教,只要谈到所谓的烦恼这些事情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欲作为要对治的目标。

      东方的印度教其实也有异曲同工。比方说,东方的印度教其实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他们也在说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应该费很大的力气去执著这些幻化的事物,而应该清净少欲,才能够跟真正的“梵”合而为一等等。像这类型的说法,在印度教里面也是屡见不鲜的。

      再来看看中国的本土,有所谓的老庄道家。在老庄道家里面,其实关于少欲、知足常乐这方面的教诲其实也很多。比方说,老子就认为说,追求外面的物欲,比方说色、声、味等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的话,反而会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真正的东西,耳朵听不见真正的声音;所以像这样的结果,追逐外面的五欲的结果,反而会使得人丧失了灵性;不能够知足少欲的话,就会因为我们五项感官的盲目,接下来就会引起了许多的灾难。所以在老庄道家里面也是教大家要少欲知足。所以,从这一点立场来看,的确在世间里面许多的宗教,也确实都教大家要远离这些欲望。

      那佛教本身呢?如果从最浅最浅的层次来看,当然就希望说,大家也要减轻欲望。比方说,佛教在教大家要除性障的这件事情,性障里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项目,就是你要对治个人的这些贪欲。如果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佛教的经典里面,也有所谓的少欲知足的记载。比方说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曾经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经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

      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层次是远远超过所谓的少欲知足的层次。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我们减少目前我们所碰到的世间烦恼,可是少欲知足的这个状况、这个修行,并不能够、并不足以使我们能够超脱三界的生死。这里面的道理,当然就牵涉到宇宙世界的结构,所谓的六道轮回的道理,所谓的有情生灭轮转的真相。因为这些真相的关系,所以光是少欲知足,我们是没有办法出得了三界的;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解脱,完全的解脱烦恼。所以,如果谈到极致来讲,真正谈到极致来讲,比方说在《阿含经》里面,就有提到了所谓的“厌离、离欲、解脱”这些看起来是非常究竟的字眼。当然,细心的观众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说,那岂不是坐实了说佛教就是要叫人远离一切的欲望吗?关于这个我们要进一步再来看。

      我们说在佛教的修行来讲,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以前我们曾经听到有部分的团体在说:“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在家人只能够护持出家人,在家人这一辈子并不适宜直接修行的。”这种说法呢,其实是违背了佛教的精神的。因为光是在 佛陀的时代,在家修行的菩萨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绝对没有所谓的在家人不能够修行,只能护持出家人的道理。实际上应该是要讲,出家、在家是不同的修行途径,各有其利弊得失。

      如果选择出家的这条路径的话,也就是大家常会看到的一般的出家人,要把须发剃尽,然后要换上修行的法服,然后要住在寺庙里面;并且要严持所有的、一切的声闻的戒律,这个就是所谓的出家的写照。各位观众请想想看,因为我们谈到了出家,既然出家的话,当然这里面所谓的一般世间男女之间的感情、亲子之间的感情,乃至于说社会上、在职场上面打拼的这些种种的积极进取,一旦我们如果谈到出家的话,当然这些的事情,在出家的前提之下,就没有继续再深谈的必要了,因为他毕竟就出家了嘛!所以,就出家的这条路来讲,的确他精进修行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会远离这些欲望的状况。

      可是我们刚刚也提到,有一个另外一个大的修行的途径,叫作在家菩萨的修行的途径。既然在家的话,显然菩萨们跟所有的世间人一样,都会有眷属的,所以,同样也会有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样也会有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样地,菩萨们在社会上,是不是一样能够积极进取呢?实际上的状况是,往往同样也能够积极进取。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远离欲望而去远离欲望,不是为离欲而离欲;而是为了不让烦恼干扰我们的修行,我们才要对治这些欲望。比方说,当我们如果对于世间的名利一味地追求,乃至于说我们常常会忘记了本心,往往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人整个就陷入名利的漩涡里面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应该要好好地去对治关于名利的欲望。可是,如果说我们的心虽然在红尘里面,可是我们对于名利是淡泊名利的;而我们也知道,我们在做这些世间法的同时,实际上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指导原则,那就是菩萨道与众生同事的道理;我们藉由这个生生世世跟众生同事的道理,然后一边自己修行,一边也能够跟众生广结善缘。像这样子,有了中心的思想,有了目标,有了原则之后,菩萨在名利里面不会迷失自己的话,那又何必刻意去把世间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排除呢?所以,各位会经常看到,往往大菩萨们在世间里面,也一样是会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呢,却是跟一般的世俗人,为了名利而去追逐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

      再来,我们再讲到关于所谓的男女夫妻之间的感情。菩萨如果了解到说,我们是为了要对治烦恼,所以才要降伏欲望的话,那么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的分寸的拿捏,也就能够了然于心了;不必刻意去排除所有男女的感情,只要他继续能够符合在菩萨道上修行的原则跟修行的这些目标的话,那么男女之间照样也可以有感情的。

      再来,关于亲子之间的话,既然在家的话,选择在家修行的方式的话,既然也有了眷属了,亲子之间的这些感情是必然会有的事情;并且亲子之间的照料,也是本来就应该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样看起来,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是在家菩萨的这条路的话,只要知道说整个在家菩萨的修行所为何来,把这一点原则把握清楚之后,再怎么样在红尘里面也就不会迷失自己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菩萨要做到这样子的话,如果光只是喊一喊口号的话,你很容易也会在许多的世间考验里面会丧失道心、迷失了自己;其中很关键的地方是要在于,对于我们在佛教里面教义上所讲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要有正确的认知,比方说,解脱这个方面来讲,要对于解脱的原理要有正确的认知;那这样子的话,才不会很容易的就迷失了。

      另外就是说,由于是在家菩萨修行的关系,所以对于在家菩萨来讲,如果能够破参明心的话,对于在家的修行将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助益。为什么这样讲呢?那是因为说,如果是出家菩萨来讲,因为出家的环境本来就是完全为了解脱修行而设计的,这实际上也是 佛陀的善巧方便;而在家的菩萨,既然选择在家修行了,那表示说很多时候都得要靠自己。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除了自己之外,周围的环境可能都跟自己修行的目标有所违背。这个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有这个难处的环境里面,仍然能够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如果我们能够破参明心,找到了人人本来都有的清净本心的话,我们就有机会能够在周围所有的一切的环境里面,一切的境界里面,可以体会到真心是如何清净地运作;一旦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不管是怎么样的考验,其实只要能够转依,只要能够转依了这个清净的本心,所有一切的这些欲望都不会再变成了困扰的所在。

      所以,我们说在家菩萨的修行,可以不必远离所有的欲望;并且,如果能够真正破参明心的话,对于在家的修行是很大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顺带的再藉这个机会要告诉大家,从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也可以来印证:整个完整的佛法,除了解脱道之外,也必定会有佛菩提道。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刚刚说过,修行解脱道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采用 佛陀为我们所规划的方式,也就是出家;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方式的话,当然困难就会比较高,但不是不可行,只是困难比较高。可是不可讳言的,如果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出家了,每一个人都出家了之后,如果这个情况推到极致的话,很显然这个社会上就不再有男女,不再有夫妻眷属,也就没有亲子眷属了。当然,大家都出家了之后,社会上的这些一切的士农工商,恐怕做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许多的佛教团体实际上非常积极地参与世间的事务;可是,不管是再怎么积极参与世间的像这些行善的事情,那出家毕竟就是出家。所以刚才我们讲的,基本上的关于夫妻、亲子、眷属之间,关于社会上的士农工商的这些事情,一旦大多数的人都出家之后,这些事情恐怕维系上面就会变得很吃力了。如果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每一世都是只有出家的话,也可以想像到的是说,这个佛法的住持到最后都会成问题。因为一世一世的修行,会让人很容易就在解脱道里面成就了最后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到了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之后,很容易的就随顺了涅槃的境界,会入于无余涅槃;一旦所有的人都成就阿罗汉果之后,这个世间接下来也就是没有佛法可以住持了,剩下都是不得闻佛法的众生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就世间的运转来说,乃至于就佛法的这些维系跟弘扬来看的话,其实在家的菩萨们才是主力,因为在家的菩萨们维系了世间一切正常的运转;在家的菩萨们更由于破参明心、证悟了清净本心的关系,能够在红尘中一边修行,一边又不会迷失自己。所以,在家的菩萨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广与各层次的众生接触,来达到摄受众生的目的,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把佛法带给每一个众生。所以从这里来看,我们说 佛陀所教导的道理里面,不会只有解脱的道理,一定是必然有佛菩提道,也就是成佛的道理在的;因为这个才是佛法能够普及、利益所有众生的根本。

      我们接下来跟大家再交代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说法的过程中,何以先说解脱道,再说佛菩提道呢?

      佛陀先解说解脱道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大家,一路从解脱道里面然后一路修,然后接著就修到阿罗汉,接下来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去了,这个不是 佛陀的本意。因为一旦到了无余涅槃的境界之后,这个人是没有办法继续再跟众生有任何的接触了;因为无余涅槃就是灭尽了一切,出离三界了。所以从这点道理来看,佛陀教导解脱道的目的,其实一方面在于说,告诉所有跟著修行的佛弟子,让大家看看解脱道其实并不难的;只要大家在这一世按照 佛陀的教导,精进的修行,解脱道的成就并不难,并且也有确实的果位可以自己来验证。可是,这个就如同我们现在讲的话锋一转的状况一样,佛陀在教授了解脱道之后,接下来也必然会因为希望大家更发大心,更帮助所有的众生的地位而著想;佛陀接下来,就必然一定会教导大家佛菩提道。教导佛菩提道这个道理之所以在解脱道后面,我们刚刚提的除了是让大家快速建立信心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关键是在于说,透过解脱道的修行,我们可以快速的消除自己的性障。一旦这些性障如果消除得很薄弱的时候,进一步,如果在有机会碰到善知识的时候,接下来要能够参禅的时候,才能够参禅得力。并且更重要就是说,即使我们有机会能够破参明心,能够找到清净本心,这个状况之下,如果我们的性障本来就已经很薄弱的话,我们在破参明心之后,就很容易可以观行到真心的种种的功德,并且真实的受用这些的功德;并且透过受用这些功德,更加的领会真如佛性的种种的状况;这样子,我们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就会因此而减少了许多的障碍。我们有一句话就是,修行,比方说破参明心的这些道理,我们把这些道理叫作主要的行门,叫作主要的方法;其他的,像我们刚才讲的要消除性障,要减轻烦恼这些的事情,我们把它都叫作次法。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来讲,次法实际上占著非常重要的地步。所以,这个其实就是为什么 佛陀在传授我们整个 佛陀的教义的时候,会先用解脱道当作开始,然后再跟大家谈佛菩提道。

      所以,总结今天跟大家所分享的内容:学佛是不是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如果我们有先建立好正确的认知,也就是我们为了修行才来谈到对治欲望的话,那么出家就是很简单的,按照出家的规矩来做;至于在家话,是不必远离这些欲望的;可是在家的菩萨,希望大家更积极进取,真的破参明心之后,才能够在五欲中行走自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关于欲望,有一个比喻。小女孩喜欢玩娃娃,你夺走她的娃娃,她会哭。大人也可以玩娃娃,但拿走大人的娃娃,大人不会哭。 +1
      大人的心智高于小孩,所以不会被玩娃娃的欲望而左右。得道者的心智高于普通成人,他们不会被普通的欲望所左右。但他们仍然可以接触和体验这些欲望,就像大人玩孩子玩的娃娃。

      在西藏佛教中,初级的修行者必须遵守极其严苛的戒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就百无禁忌。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 精辟!
        • 把老猫的 coco 拿走你试试? +1
          • 老猫不会迁怒与我 他会反省自己对coco的执着
          • 把猫嫂抢走,看看老猫会不会发疯。 +1
            • 抢了放哪? +1
      • What is 佛祖? A matephor of perfectness?
        • 佛的意思是“醒悟者”。基督教的Enlightenment就是佛教的“悟”。不论修炼哪个宗教或门派,只要“醒”了,就是成佛了。当然佛有很多级别,所以悟道或Enlightenment也有很多级别。
      • 如果这个大人也玩娃娃的话,那你抢走他的娃娃他也会哭。 +1
        • 娃娃就是 pets 么。
          • 是充气娃娃
            • Live 娃娃
              • 那是不能夺走 也不能玩
                • It is easy to attach and hard to detach.
                  • 最近怎么这么大哲
                    • 当了保安,整天就3句:你是谁?从哪来?想去哪?
                      • 见的人多了 大彻大悟了
                        • 对,经历多了,人更成熟了,会发现那些以前执着的东西都不重要,都是特定人生阶段难以放下的东西。成年人眼中的爱情和孩子手中的娃娃没有太多区别。
                          • 青春期时的“爱情”。
                          • 可遇不可求
      • 感觉比喻不到位。。。应该把“拿走小女孩的娃娃”和“拿走大人的房子/钻戒/豪车”比较吧? +1
        • 不好明说,但你挑明了,当然包括这些有形的东西。再进一步,还包括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幸福、健康、理想、快乐。
      • 因为一方面学佛,戒色而离婚的是有的
      • 大人不会哭,但会得抑郁症。大人小孩心理是一样的,表现不同而已。
        • 拿走大人的财产,大人会抑郁,但拿走大人的娃娃,大人根本不在乎。比普通成人更高的人,拿走他们的财产,他们也不在乎,他们在乎更高的东西。
          大人可以抢走小孩的娃娃,高人可以拿走普通人的财产,但小孩拿不走大人的财产,普通人拿不走高人注重的东西,因为他们不能理解高人的珍宝是什么,就像小孩不能理解成人世界“资产”的意义。
          • 对 总有在乎的东西 摆脱不了俗念
            • 对,修炼到“不垢不净”,就是什么都不在乎了,这时进入的是“空境”,是脱离二元对立的世间概念的境界。这时看到的是世界的本相,即佛教说的“实相”。看到了实相,就明白俗念的局限性,也就不再被俗念所困。
              对于修炼者来说,“上进”这个念头本身也是俗念,必须放弃。

              而“放弃”这个词本身也包含着“有”和“无”的分别,是“分别心”。

              修炼到后来,是无路中有路,放弃中获得,糊涂中明白。《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就是我们的俗世。修炼就是逆过来,三二一,最后到”空“,”空“中有”道“,道即宇宙万物。悟空得道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失去,一切还是本来的样子。

              而然不上进,不放弃,就永远在俗世中受苦而不自知。修炼的逻辑超出俗世逻辑的范围,所以佛教说”不可思议“,只能自证。
              • 既然道生万物 为何还要逆向修炼 岂不是违背道生万物规律
                • 好问题:)
                • 逆向修炼不是要放弃万物,而是要追寻万物的本源。因为我们有各种人生困惑,有各种不如意。修炼的过程是不断地解惑,同时把心得用于提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自己身心的提高反过来又帮助更好地解惑。
                  慢慢地,我们用自己的身心和智慧追寻到一切问题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道“。这时再反过来看世间万物,一切都清清楚楚,这个境界就是佛家说的”明觉“。
                  • 明了 但是修炼的时候是为了摆脱自身困扰或者为了得道 这目的性本身就是杂念 如何走到修炼正途
                    • 要有欲念才能开始行动,才能进步,但动起来之后要没有欲念才能保持正常前进。就好像开车,一开始要踩油门,后面就不要踩了,车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继续前进。当然这是在真空的理想状态下。
                      在现实中,我们还需要踩一点点油门,这就是修炼中讲究的那一点点小念头,比如”我爱生活“推荐的”六妙门“修炼的观呼吸法。道家修炼的”气沉丹田“等意念都属于这种小念头。然而小念头还是过程,慢慢会过度到无念头。这很难达到,需要练习。
                      • 像开车 松油门总有阻力停下来 除非是下坡 修炼 除了现实的阻力 更多是内心的困扰 因为本身修炼就是很长很陡的上坡 没有巨大动力是无法前行的 似乎又是一个矛盾
                        • 说得非常好,修炼的阻力基本上是自己内心的阻力。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要克服这巨大的阻力,用佛教的话说是需要发”大愿力“。
                          • 又不懂了 求翻译
                            • 大家都知道,打坐是修炼的重要途径,但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打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阻力是什么?
                              • 杂念
                                • 有杂念不可怕,坐不住更可怕。坐长了杂念自然会慢慢减少,但很少有人能控制自己长时间坐着不动。
                                  • 你是说身体不适?
                                    • 很多身体不适不是真的不适,是自己坐不住的心理造成,比如这儿痒那儿痒,腿疼腰酸。
    • lz能不能用大白话讲讲什么是破参明心。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很容易沦为心灵鸡汤。
      • After N years, you finally know who the heck you are.
        • :D
        • 对,就是真正了解自己。佛教用的那些玄乎其玄的词都是历史遗留的产品,当年译佛经的时候还没有心理学。当然了解自己很难,心理学上采用心理辅导和催眠等方法,是被动的,修炼是主动的。
          • 以我的了解,这么说不算错。但很容易沦为心灵鸡汤。
            • 现在大家有些不齿心灵鸡汤,因为网上到处鸡汤文乱发。鸡汤偶尔喝一口很鲜,能滋补人,但常喝就发腻了。转发者不算,每一篇心灵鸡汤的原作者,是把自己的心放到滚烫的汤锅里烹煮得来的,但煮出来的还只是副产品而已。
              原作者们的心,早在烹煮的过程中升华了,超越了,留下鸡汤和味道,成为后来者的路标。

              如果鸡汤喝腻了,是再去找下一碗更鲜的鸡汤,还是把自己的心放到汤锅里,去煮自己的鸡汤,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鸡汤没有错,是那些只知道转鸡汤文的人错了。
              • 心灵鸡汤很容易让人以为只要想明白了就是啦。 明心见性很显然跟想明白没关系。
                • 心灵鸡汤是想明白一些事。明心见性是想明白自己。明白了自己这个看问题的主体,明白自己以前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看问题,所以明心见性是想明白一切。
                  • 你不是在抬杠吧?
                    • 佛家修炼说来说去就是修自己的心,要修掉自己心里的各种妄念,明白自己的心原来被无数妄念所遮蔽,从而得到一颗纯净圆满和清醒明觉的心。摘掉了妄念的有色眼镜,看问题就又清楚又深远,说想明白一切也并不夸张,因为佛教最终能修到“无上正等正觉”。
                • 要想明白很不容易。鸡汤其实只是毛毛雨。真正想明白了,就能看到宇宙时空的全部,获得传说中神通,那些家长里短的鸡汤,还是跳不出自己生活的一亩三分地。
                  修炼的境界极其高深莫测,最疯狂的想象也无法触及,就好像小孩写作文想象自己长大后的生活,大人看了只能笑笑而已。

                  有一个电影叫《Lucy(超体)》,描述的就是修炼者达到很高境界的样子,虽然电影中是用药物。当人的意识强大到一定程度,不能能看清楚一切,还可以控制时空和物质,这在量子力学中已在几十年前就被证明了。

                  Lucy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清醒”。用通俗的话来说,人就是糊涂的神,需要清醒过来,回到天堂。
                  • 呵呵,说到修行的极致和无上正等正觉,给你点东西做参考。不神秘,想知道总能找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摘自阿米--宇宙之心

                    阿米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

                       「你们可以跪下或坐下。这里是我们静思或祷告的空间。最好先静思。祷告时,我们通常是两个人一起。但是在冥想的时候都是独自与神对谈,而且会和他融合为一体。」

                       我们选择了下跪,因为觉得有这个必要。我们俩跪在垫子上的时候,阿米启动了一个什么机关,房间被柔和的光线照亮了,显得无与伦比地美丽:玫瑰色、金色、淡紫色和深紫色的多种光线交互穿叉,在墙上舞动。我感觉自己到了另外一种境界。文卡高兴地望望四周,唇边挂着微笑。渐渐地,似乎是颜色的影响让我产生了某种奇异的感觉,某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想闭上眼睛,把自己奉献给刚刚感觉到的那种伟大而美好的神圣情怀。我不知道那股神圣的力量来自我身外还是心中……

                       或许我当时脑海里最后的想法,就是意识到自己正在一艘宇宙飞船上,不属于现在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像是在宇宙里迷失了方向,却又像处在宇宙的中心点;因为此时此刻的我,正与造物主对谈。随后,充斥在我脑海里的不再是任何观念和想法,而是一些不需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直接从心灵感受到的体验。我并不是在想些什么,而是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切。我的身体被一道金色的光芒包围,那道光芒是有生命的,而且有很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会逐渐增强,变得非常巨大,而且强度会持续下去……我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幸福,心中没有半点疑惑,因为所有问题的解答尽在心头……

                    现在的我已经不记得那是怎么一回事了,但是在那个当下却知道得一清二楚:我知道自己以及全宇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情。不仅如此,我还知道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由我来指挥。银河系和其中的生命都是我创造出来的,然后万物便会随着一种旋律运行着,彷佛跟随着我的呼吸起伏弹奏出动人的乐章。但是,我感觉到的又不仅仅是这些而已。我的内心因为充满了智慧、幸福和圆满的感觉,所以感到无比地宁静。要描述出当时的情境实在很困难,但是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很美好、完美而奇妙,甚至连遭受到苦难都觉得是一件好事。

                       最后,我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放眼望去,看到时问的洪流不停地向前奔流而去。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教育、净化心灵、改正错误和增强信心的良方。我能够理解人们之所以会遭受到苦难是因为遗忘了什么的关系……但到底是遗忘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意识已经回归到原本的状态;我又开始运用理智和逻辑来思考问题,而本来已经了然于心的答案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但到底遗忘了什么呢?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身体,感觉到跪在垫子上沉重的膝盖。一部分的我不愿意回到我那小小的身体里去,另外一部分则催促我回去。我想离开垫子,回去「指挥」宇宙,回到那个充满无限睿智的中心点去,去找回答案。「苦难是由于遗忘造成的,但到底是遗忘了什么呢?」

                    。。。。。。。。。。。。

                    阿米这时来到我身边说:「就是遗忘了真正的自己是谁,遗忘了自己的本质是什么。」而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听到了之后,我便下定决心回到飞船里的船舱,回到自己的身体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可能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大多数人的变化不大,原因是他们的这种经验来自外界环境的引导,就象这个科幻小说中这样,所以过去了就过去了,只是个有趣的记忆而已。一旦这种经验来自自己的内部,是自己独立修炼得来,变化将是空前的,因为他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这种状态,获得智慧。
                      • 再转一个Kiesha Crowther的经验。中文称小祖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将永远记得我第一次真正体验我的伟大本我(The Great I AM)的情形。这一刻改变了我的一切。我只是随便的躺着,没有特别的事穿过我的脑海。突然,我处在一个被改变的状态---在那里无始无终,无光,无声,也没有时间和空间。在那个时刻,好像万事都有其意义,好像万事都有一个巨大而深远的目的,万物都是一个精美统一的宇宙意识。我的身体没有重量,如同我没有身体,没有自己被隔离在全体之外的感觉。就是正在那个状态里,我知道了我并未与神分离,而我恰是神之本质的一部分。我是伟大的本我(The Great I AM)!在那个地方,我知道我们都是创造了万物,时间,和事件的巨大能量,光,和爱的点点火花。


                        在这个全然极乐之地,我开始认出在遥远的地方我正在观看一颗行星,在许多壮观宇宙之一中的一颗美丽星球。它是如此美丽,我感到比我曾感受过的更深邃和更宏大的爱。我很快就认出了这颗行星是地球。就在那时,我的意识看到大小生物,山谷和群山,丛林和沙漠,和所有在其中的生灵。我看到从时间之初至当下所有不同肤色,种族和背景的人们。这个场面恢弘壮阔而令人振奋。但在这里存在某些可怕的错误。人类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如何被爱着;他们遗忘了他们确实是伟大圣灵自身的创造物。在我眼前是伟大圣灵如此美丽的表达,他们有能力做一切事,但他们却视而不见自己的伟大壮丽。太多的人正在毫无喜悦,目的和或意义感中日复一日的生活。

                        。。。。。。。。。。

                        这种感受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因为这次体验的纯粹喜悦感我开始颤抖和哭泣。我看到我从出世到现在的生命历程,并领悟这一切都在神圣秩序中。从这次经历中,我终于能放下我背负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所有评判,放下受害者的感受。我对生命感受到一种崭新的激情,因为我从我过去的故事中解脱而自由。我为了某个原因而选择来到这个星球,不仅仅去体验我们周围这一切的神奇之美,去观察,聆听,触摸,和品味人生,也要去与其他生命分享和共同创造生活。这次经历之后,我的心是如此的充盈,以至于我确信它会爆裂。我感受到全然的转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知道了那些其实还不是全部,必须要能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可以,否则那种状态和做梦没有区别。所以修炼讲究先修出世,再修入世。
                          • 是呀是呀,你说得对。
    • 可不可以这样说:人在佛在,佛不在人还在;佛在人在,人不在佛还在?
      • 可以理解为,佛是人的精神。释迦牟尼这个人不在了,佛也不在人世了。但释迦牟尼的精神还在传承,所以佛也还在。
        然而对”精神“这个词的理解有很多层面,普通人的理解就是革命”精神“或开会传达”精神“的那个”精神“,是很浅表的。更深层面的理解需要打开天眼,需要中脉七轮的开通,用自己的”精-气-神”提升智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精神“这两个字的意义,同时也理解了神话中的神。
        • 那么说精神脱离轮回了? +1
          • 对。我们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伟大先人的精神基础上的,所以说那些脱离轮回的先人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
            • 那么现世间的活人有没有成佛的尼?
              • 有,虽然比例非常非常少,但绝对数字还是有成百上千人。释迦牟尼只是碰巧别人要他传道,他就说了,更多成佛的人是隐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所以对隐士的理解也要提升。要认出这些人,我们自己必须提升到一定高度,否则还是肉眼凡胎。
                我已经碰到好几个通了脉、开了天眼和甚至能呼风唤雨的高人了。大部分是后天修炼得来,有一个是天生通脉有天眼的。
                • 喔?那就是精神出来界再那边,身体在轮回的这边。身、精、神不合一,那不是更苦吗?
                  • 身体死后化为尘土,是一种轮回,这种轮回不可避免。但如果没有精神感受到痛苦,身体的轮回没有意义,就像岩石被风化成尘土,只是改变了形状而已,岩石不感觉到痛苦。佛教讲的轮回主要是说受苦。
                    • 对啊,所以说现世的成佛人精神和肉体都很苦啊,要等到死后才能上佛土。
                      • 在别人眼里很苦,但他们自己觉得很甜。成佛的人在死前是地仙,他们已经生活在地上的极乐世界。我们说平平常常的生活最幸福,这种幸福需要很高的智慧,需要去体会。
                        普通人对平常生活的体会远比不上成佛的人。举个例子,佛说微尘中就有大千世界,我们普通人要花钱买票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看故事片,看人生百态;佛不需要,他只要看一粒微尘,就能看到里面的大千世界,看到里面比所有电影和故事更精彩的东西。你说是普通人幸福还是佛幸福?
                        • 那就是说身、精、神越不合一就越幸福?关键是世界观和心态?
                          • 幸福感来自三者的合一,而不是分离。比如说我们搞清楚一个难题,会感觉浑身畅快。精和神的提升会反过来作用于身体,让身体更好。同时精神能提高我们看问题的深度,真正找到让身体更好的办法。普通人太注重身体,结果用保健品毒害了身体,佛说要放下执着。
                            • 现世的佛自身不合一,不是我假定的,而是由你说的情况分析出来的结论。身、精、神不合一是道德败坏的实质,如果只是由于心态好或世界观就可以把不合一当作幸福的奥妙,也就是说知罪不忏悔,那就是出于撒旦的了,正如一些所谓的真佛。越高越咪着眼睛说话。
    • 舍离一切的欲望,是不是一种欲望。
      • 是。这个欲望也不能有。所有起心动念都带着欲望。所以佛道说的那个世界是个难以思议很难达到的世界。光说没用,要实修实证。
        • 是一种状态,一种分叉口。没有回头可以告诉你是什么。想像可以千差万别,也可以本质相近。我们凡夫的任何挣扎或狂妄都是笑料。
          • 对,普通人只能想象,经历过的人才真的知道,就象没吃过糖的人不知道甜的味道。这条路的确有分叉口,叫做The Point of No Return.
            • 嘿嘿,一时兴起,说多了。
              • 说了白说,不说白不说。随便,哈哈。
            • 如果只有经历了才知道,那么知道的一定是非常片面的或有限的。应该是有限的经历中受到那无限的启示:)
              • 对,经历肯定是片面的,连“知道”本身都是片面的。佛法说:明不明,则为明。通俗地说说是:明白自己很多事不知道,才是大明白人。
        • 正所谓'空虚的空虚,凡事都是空虚',唯有真信充满空虚。
    • 自察,就好,其实释迦姆尼和佛教,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
      • 不必自察,内观就好。自察可能带来自责,自责会引起新一轮情感因果。释迦牟尼也没有要创立佛教,是他的追随者成立的,以方便记录和传承释迦牟尼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