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俺不懂音乐,凭感觉瞎听。不喜欢交响乐,太程式化,呆板。偶然耐着性子听了一下Bach的那个变奏曲,俺愣是听出了连分式的感觉,差点儿没被烦死。听一下这个,描写张量的小曲儿,看能不能被烦死哈。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看帖子说肉联懂音乐的颇多,在下有一个疑问长考良久了。为啥现在的音乐都是十二平均律为基础,这真是人类能感受的天籁之音吗?我觉得不是,所以音乐于我是越听越不美了。
    • 举个例子吧,走音是一个坏事,但让我惊艳的往往是在key又不在key上的“走音”。而且和声好听也是对这个机械temperament的大幅调整。
      • 看起来你写的是中文?
        • 可不是嘛。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方太园又失之古板,要来点变化,人就是这样。
        • 那么,明代以前的古曲在当时的演绎是不是没有十二平均律动人呢?是不是说十二平均律就是古往今来已知音律中的最佳音律呢?
          • 这个见仁见智了。我个认为,表说明代,早个一百年前音乐都和现在没法比,无论中西。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声音本身是个物理现象,其表现离不开科技。
            • 声音既是个物理现象,也是一个生理现象。所以,绝大多数杰作都是感官敏锐的年轻人做的,在音乐上,我不相信什么老艺术家。
              • 好像是哦。
                • 有没有感觉贝多芬40岁以后的作品是别人代笔?
                  • 没想过哎,他40岁后很快就呜呼哀哉了吧,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作品呀?
                    • 贝九。
                      • 英雄是1802-1804年创作的,老贝是1770年出生的(刚放狗查的:))
                        • 刚说错了,应该是庄严弥撒,是一个商业性的歌颂作品吧。
                          • 他晚年作品应该受到失聪的影响比较大。
                      • 嗯,第九交响曲是四十多岁创作的,不过那时他已失聪(据说他还死不承认,也是好玩)。
                        • 总觉得可疑。
                          • 他S后有好事之徒解剖了他的头颅,他的耳道严重变形,失聪应该不是假的。
                        • 觉得贝多芬多多少少有点自闭症😆
                          • 我觉得他是理想主义,然后时运不济。以前放狗使劲看过他的生平。他的命运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让人崩溃的。了解了他的生平后再听他的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 我也看过他的传记,他一生没有朋友,不善交流,所有的情感都在他写的音乐里。命运多舛,也造就了他的音乐的伟大 +1
            • 我咋觉得现在的音乐都没有超越100多年前的呢 +1
              • 好吧,那你就享受100多年前的吧。不过记住哦,你现在听的钢琴,小提琴都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表说其它乐器了。
                • 啊?钢琴小提琴不是很早很早就出现了吗?现在音乐有现在音乐的好,我都喜欢,但以其复杂和匠心程度,总觉得不如浪漫主义时代
              • I guess the reason you think so is that there are too many musical works nowaday. Most of them are not impressive.
                • 有点这意思。现代的音乐更多样化,更接地气,更感性,但长久的并不多。古典音乐更有深度,可以反复研习。最好花插着听,大餐快餐轮番上阵😆
      • 大的走音是对习惯音律或者和弦的在熟知上的背叛,显的突兀可以理解,但微微的不在key上还让人觉得好听正说明这个平均律本身是违背感官的天然美感的。
        • 嘿嘿,你把一首曲子的每个音符都演奏/唱得“微微不在key上”试试,👀好不好听。
          • 或许,原本就不应该有固定音律,而是每段音乐都是一个chained回归过程。
            • 不遵循固定音律,又得有一个chain,不由联想起弹棉花,很符合要求。。。哈哈哈(开个玩笑)
              • 弹棉花不难听,算是一种复调。
                • 嘿嘿,胜在自然。
    • 另一个现象就是电脑合成音乐总是给我不真实感。因为它是严格生成理想频率的。所以音乐发烧友的各种行径其实是在理想音频上掺入杂音欺骗自己的感官,让神经系统舒服的过程。
    • 听得懂维塔斯的海豚音吗
      • 他照谱唱吗?
        • 你𣎴是在说天籁嘛
          • 我上面的真是疑问句不是反问句啊。
            • 我读不懂啊。。豆豆帮忙~
              • 偶要真帮忙,就又得歪楼填乐子了,继续看偶的美食咯
                • 歪歪好
    • 在下不懂,友情帮顶 +1
      • 哦,据说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时代。
        • 咱这友情就跟世界杯一样,就一个多月的事儿。友情提醒下,你还欠2条鱼呢啊
          • 你五行缺鱼。
    • 因为巴赫统一了以十二平均律为音律的基础, 在他之前大家是各写各的, 给演奏者带来极大的麻烦
      • 说是中国人发明的。无论如何,从此没有音乐家,只有匠人了。
    • 好么,一提就是这么高深的问题,够音乐学院的学生写一篇论文了吧?我只知道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是中国人发明滴,其它就不懂了
      这个平均律是为了乐器演奏方便而设定的吧?而人嗓不受这个限制,是不是就可以唱出额外的音甚至比设定的和弦听上去更美的音?不懂乱猜。请懂的同学给解答一下
      • 音乐学院没理科生,应该不会做这种外行研究的。
      • 既然键盘乐器是discrete的,那弦乐器为啥还要遵守平均律呢?是不是偷懒了?滑音好听,古诗里的幽咽声也是同理,多有意境啊。
        • 我刚才也琢磨了一下弦乐尤其是小提琴,滑音当然是超越了平均律,但如果手指一个音一个音的紧密地按,也按不出比十二个音更细分的音了吧?不懂瞎猜着玩😅
          • 弦与柱的设计已经决定了现在的弦乐器遵从十二平均律和各种和弦了。管乐器的键和阀设计也把各个note定位在十二平均律上了。
            • 那看来只有人的嗓子,这个肉质管乐器不受十二音律的限制了
              • 然而肉质在小范围里才不变形。
          • 平均分配主要是为了移调后频率分布仍是均匀的
            在固定调内,确实某些音是偏离12率定的音准更好听。如我另一帖里说起的,6音是1音频率的1.68倍,改成1.6666666666666就更好。比如小提琴拉C调曲子,G弦上按A音时往琴头移3到4mm,就出来1.6666了。会拉琴的人不妨试试
      • I think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only has 5 tones? 12356?
        • 宫商角徵羽,但当年肯定不是现在按照十二平均律的12356演奏的。
          • Yes it is. It was.
            • 还是有差异的。中国古代是在笛箫上找规律,是实践出来的感觉。而且和十二平均律的差异还是很大的,0.1%的音准很容易听出来,尤其是在连续的曲调里。
        • 老大,记得中国古代音乐是有半音的,后来不知啥时候去掉了
          • 以后玩穿越的时候记得写日记,不然容易忘。:)
            • 老大你这是啥时间发帖啊?是不是又去哪里云游了?跟我这贴竟然用中文,是不是穿越这个词不好配英文词儿?
              可不可以说 “time travel”?😆
    • 高音上不去,降8度唱出来还是同一个调,说明12平均律是有其道理的
      • That's doubling the frequency. :D
      • 有道理便是准则么?
    • 呵呵,一头雾水啊,探讨音阶的度量单位与谈论音乐之美,咋看上去就像探讨枪炮的口径大小、弹药尺寸标准与讨论经典战役的战略战术,那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东吧? 把不同层面的东东搅成浆糊,让外行的不明觉厉,意义何在? +3
      • 还是看兄一语道破天机,楼主居心叵测啊😱
      • 正如每个人头上一片天,天与天却各不同,值得揣摩领悟一生。然而有一个入门级的问题还是要先问一下:到底有没有天?这便是我起头的意思。
    • 12平均律确实不是天籁之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音乐是一种语言,语言就必须有约定,否则不易交流。祖先们试了好久,总结出12率是比较好交流的,不一定是最天籁。
      约定东西总是难尽人意,所以精通同一语言的人也还是交流不易。有时用非语言交流还更好一些。比如用身体交流。
      说话不跑题也不容易,回到天籁之音。人们发现好听就是靠和声,而和声本质就是谐振,即震动波长要有有理数倍率,振几个周期会重合一下。每一个八度的振动频率是倍频,12阶梯按 2^(1/12)的间隔排列,排出的结果是
      1,1.0595, 1.1225, 1.1892,1.2599,1.3348,1.4142,1.4983, 1.5874,1.6818,1.7818,18878, 2
      这些乱七八糟的无理数,都很没趣,有趣的是和他们近似的数。他们是
      1,1.0417, 1.1250, 1.200, 1.2500, 1.3333, 1.4063,1.500, 1.600, 1.6667,1.800,1.8750,2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是,
      1, 25/24, 9/8, 6/5, 5/4, 4/3, 45/32, 3/2, 8/5, 5/3, 9/5, 15/8
      有了这样分子分母都是比较小的整数,声波就会在比较近距离里共振一下,便好听了。是为天籁。钢琴和吉他是无法精确奏出这些音准的,但小提琴等弦乐器可以。
      对应简谱音阶,1,#1, 2, #2, 3,4, #4,5, #5, 6, #6, 7, 1
      为什么和弦135是稳定庄重,因为振动频率对应的倍率是 1,1.25,1.5
      为什么和弦631抒情,因为是 1.6667,1, 1.25,组合看数字就比135浪漫些
      而F和弦461对应的是1.3333,1.6667 和1,是不是更加热情?而这循环有理数也会产生点纠结忧郁,这就是这个和弦易勾起人神经跳跃的原因。
      中国是早就总结出了12律,只是中国文化更偏爱那几个更漂亮的分数,出来的音更符合中国口味。1,1.125, 1.250, 1.500 和1.667。统治阶级也阻挠用其他几个音,认为不吉利,不利于维持稳定。
      荆轲去会秦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个变徵,我认为是降5,即45/32 = 1.4063,
      12个音里最难听,数字最难看的。所以,当时听了的人“皆垂涕泣”。荆轲要表达的超出了宫商角徵羽。
      俄罗斯音乐里,半音用的多些,往往也捡比较好听的几个,比如#5,= 1.600,“田野小(#5)河边,红梅花儿开。。。”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里,夜(#4)色(#5)多磨好,则组合出无限惆怅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天呐,解惑的大神出现了
      • 厉害。除了怎么【用身体交流】之外,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声波到底是叠加还是孔径衍射,看人耳的结构应该是衍射,但所有的声音理论里用的都是叠加。这两种的spectrum有差异。
        • 有一定的衍射效应,但基本可忽略。按衍射公式计算,对人耳衍射最明显的频率大概在8到10 kHz。基音在几百到2k(钢琴中间A4是440Hz),衍射的只是高次谐波
          • 受教。我再去查查孔径和波长的关系和共振产生的strips的关系。以前学的知识都忘了。
            • 耳膜和耳孔尺寸差不多,这个设计挺好。如果鼓膜比孔大许多,中频段会有更多衍射。不单是耳屎不好掏
      • 不明觉厉!
    • 我总算是明白了,你一定是狼转世的。傲无一声嚎,便是你耳中的天籁之音。 +1
      • 你吃饭瘪几嘴在二郎妹耳里也肯定是天癞之声。
    • 虽然不懂音乐,但好像听说以前唱的好的京剧老艺术家都有音准问题~而且也确实是有按谱子拉出来的琴和唱出来的腔不大好听~不知道为什么?
    • 俺不懂音乐,凭感觉瞎听。不喜欢交响乐,太程式化,呆板。偶然耐着性子听了一下Bach的那个变奏曲,俺愣是听出了连分式的感觉,差点儿没被烦死。听一下这个,描写张量的小曲儿,看能不能被烦死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