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我儿子今年在这里有这么一次,前后没花钱,但是花了我三个半天时间,

头一天下午学校通知去学校接人,去了冰袋正敷着呢。我去了附近walkin见完医生开了单子已经6点,只好第二天早上再带人去照片子--还好是X光当时照,B超要预约的;两天后再去复诊,说没骨折没大问题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政治 / 从基础医疗来说,这几十年中国确实做的不错,看看比尔盖茨说的,还得吐槽一下加拿大的医疗 +7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虽说在加拿大住院不花钱,但是有时看个病真难。我这些年三次带孩子晚上去看急诊,其中两次最后都放弃了。都是在周末晚上,只要看着你不像马上要死的样子,登记一下后就根本就没人理你了。我等了几个小时后后来干脆带孩子回家了,一早看家庭医生还快些。
    办公室同事的老公体检查出肝癌有癌症细胞(B超开始没看出来),前2个月B超都照了几次不能确诊---每次看结果肝部肿瘤从1公分到四公分不定,位置每次检查都不太一样---我不知道怎么吐槽。现在确诊等着换肝---日期不知道,随时等候,不过最新情况是把肿瘤等没了---起码可以松一大口气。
    儿子的法语老师(法国老太太)也是发现乳腺癌中后期,手术要等半年,急的老太太问我们有什么中国中医的偏方没有。
    如果认识的中国人有了大病急病,趁早建议回国检查了再考虑怎么治疗和在哪里治疗。尤其急性阑尾炎之类的,趁早做飞机回去,真的不骗你的,绝对比这里快。看样子要搞个中国的十年签证心里才踏实。
    这里当个医生,护士真难,收入真高--其实是门槛设的真高---保护医生的收入再加上政府拨款,没人在乎的。建个医院都是2个大集团垄断,政府不给什么钱,由两大集团出资建立,然后经营20-30年后再无偿交给政府。所以各种隐形操作在其中,反正都是政府掏钱,老百姓见不到所以没人在乎。我见过其中一部分的造价,只想说--我们的税钱花的真冤啊,还好是大家分摊,不然得跟他们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自己国内有良心的医生记者写的第一手资料报道不去读,又拿出从没在中国生活过,只是听大外宣转述的几个洋人的话 +15
      • 我的同学亲友很多医生啊,岳父岳母也都是医生,我也在医院大院里住,我想我知道的不算少 +4
        • 我随便转一篇,底层民众的苦难,何尝是这些和中共宣传机构合作的洋人所能体会? +16
          • 问:习近平当政后,官方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答:但是,对于艾滋病的真相,官方依然采取欺骗、打压的态度。 +3
          •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多少医院?一片树叶烂了不代表整棵大树都烂了,所以要看整体数据,你给我找找哪个国家的医疗没人吐槽? +6
            • 又来玩什么“整体数据”,我摘录一下: 高耀洁认为中国目前艾滋病人数量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在一线防治艾滋病的高女士认为官方的“整体数据”完全不符合实际;从这一点展开,如何能继续相信你的“整体数据”? +17
              • 谁没事儿有艾滋病都告诉别人啊?你说的这个事实适合任何国家
          • 以前都是无偿献血,农民根本不会去,河南改革有偿献血被农民玩成卖血而且一些懒人,吸毒有病的人靠卖血为生把整个血源污染了。卫生厅有责任不假但是老太太非制气要判这些人刑也要有法律支持才对。另外河南骗子多但是电信诈骗是台湾专利。 +3
    • 我这个夏天回国探亲,陪父亲住院,陪妈妈看病,对比国内和大多伦多地区的医院,感觉从管理到具体工作,这里的医院实在有许多需要向中国借鉴的地方。 +2
      • 这边的医生有生杀大权,连护士都能给病人脸色看。
        • 还是国内好,收到红包以后,脸色马上变好 +2
          • 红包确实是个顽疾,主要是病人家属太鸡贼总想医生照顾自己多些。
          • 现在,不是非常好的朋友,国内哪个医生会收您的红包呀。
      • 举例说明:
        • 希望您能找机会回国,自己亲眼看一看。 +1
      • 我觉得国内医院的会诊很好,通常一个科室的主任会开会集体讨论下每个病人的情况,这样减少单个没经验医生出错的概率 +1
        • 北美也有会诊
          • 是有,太少。医生(哪怕年轻的)一个个都把自己当大拿,随便问下就觉得你是怀疑了他的专业水平 +2
    • 我对这里的医院有些了解,自己十几年来是医院的常客,家里现在也有老人需要常去医院的。最大的问题是医疗资源紧张,各种检查,门诊,急诊等候时间很长,除此之外我们都挺满意的,水准和态度都一流。国内有权有钱有势的,可以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但轮不到普通老百姓。 +23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案,我的运气也许比较好。另外我很庆幸这里没有过度医疗的问题,医生不把病人当生意。最近我老爸回国,做了肠镜和胃镜,结果都很好,住了五六天医院,每天打个吊瓶说消炎,愣是不让回家,后来才明白是入院前交的钱没用完,所以让你一直住着。。。 +3
        • 可以回家,只是不要办出院手续,呵呵,这个就是公费医疗和不是公费医疗的区别。 +2
        • 这个必须要吐槽,过去政府拨钱,后来让医院自己经营自负盈亏,于是各种坑人钱的招儿就出现了,全凭医院领导的心有多黑 +2
          • 是的,国内就是这个问题。凡事都是各有利弊,这里不能及时治疗,国内这个制度就是要过渡治疗。 +3
          • 医院除个别高端的挣有钱人钱的,不适合商业经营,美国医院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1
      • 我觉得中国人多,很多地方还很穷,做不到都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所以当医生容易,重点是先让大家都能得到到基本的医疗
      • 小民百姓,受惠于这里医疗制度的公平。不需求人送礼,就可以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 说得对 +1
    • 去年我和女儿回国,女儿可能吃了不合适的东西,肚子疼了两天,去医院医生让做了X光、B超、验血,说炎症要输液,一是孩子到加拿大近20年从没有输过液,
      不想输,再就是折腾了半天后原来安排的另一件事快到点了没时间输,就打电话问一位当医生的朋友,朋友让我把验血结果拍了传给他,说只是一点炎症吃药就行。按朋友的话在医院大门旁边的药房买了药,吃了两次就好了。后来打电话谢朋友时他说那时候本来也好的差不多了,很可能不吃药也行。
      • 输液治疗方式问题,输液快。我儿子小时候在国内病了,我老丈人也直接给输液,孩子吃药太难,净吐
        • 我女儿20多岁了。
          • 我的意思是小孩很难扎针都输液,知道哪里输液吗?扎我儿子脑门输液,手老动,我儿子4岁以前经常挨扎
      • 但是X光和B超就不好说了,没有腹泻就是疼的话应该查一下放心,有腹泻就没必要马上查了
    • 今年4月游苏州,吃晚饭时老婆不当心崴了脚无法行走,叫个滴滴拉到苏州中医院看急诊,基本没人,拍片看诊包扎取药,半小时搞定,没有保险,收百多块钱,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效率。 +3
      • 我儿子今年在这里有这么一次,前后没花钱,但是花了我三个半天时间,
        头一天下午学校通知去学校接人,去了冰袋正敷着呢。我去了附近walkin见完医生开了单子已经6点,只好第二天早上再带人去照片子--还好是X光当时照,B超要预约的;两天后再去复诊,说没骨折没大问题
      • 我在上海也扭了膝盖,到附近医院看,也算快,200来块不贵,问题是开出的药根本没效果,sucks👎
      • 我有次运动扭伤膝盖,约的第二天下午urgent care,医生看我腿肚子肿了,说如果感染会很严重让我赶紧去医院,我去了急诊跟护士说明,很快见到了医生。我还是挺满意的
      • 同感。陪我家先生去北京积水潭医院,花了100人民币,看了位骨科专家。" 效率高到我俩回家一路感叹,在多伦多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 +2
    • 我带我妈去看病,专家门诊要提前七天预约,大早上去等一上午几分钟打发了,下午勉强够时间做个彩超,拿着片子专家复诊下个星期。
    • 怎么今天开始黑加拿大医疗产业了?以俺有限的体验,每次都觉得加拿大医护人员非常专业,态度很温馨。感谢ndp,还免费。我都不知道还能抱怨什么? +1
      • 说得全对,但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6
      • 曾经带孩子去看过两次急诊,第一次从晚上11点等到早上9点。第二次等了也大约5、6小时。
        • 国内的急诊基本上是正常上班时间外门诊,什么都看,大家习惯了发烧就去急诊。这边的只是救命不治病,是真正的急诊。 +1
    • 等得起的病,会觉得这边医疗挺好的。 等不起的病,只能祈祷了 +10
    • 最近老人病重住院,对国内的医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是真贵,看到几个自费病人选择放弃治疗;二是真操心,能把家属累死,一定要请护工。 +3
      • 经常有有人抱怨加拿大的急诊,我也去过几次,如果你有生命危险,马上就有医生给你看。
        • 问题就是怕急性阑尾之类的,记得网上有个帖子(不是抱怨的),好像快两天才做手术,就是人快疼死了 +1
          • 我的同事当天进当天就做了,就是做不了,也会给止痛药,不会痛死的。
          • 我也有个同事下巴脱臼,等了五小时,但我儿子胳脖脱臼(两岁时),也就等十几分钟。
      • 据我妈说国内的医生现在挺善良的,根据病人的情况会劝说病人放弃治疗,这种情况很常见的,医生一般很快就知道病人的财政状况,很多人几万元就放弃治疗回家乡等死。
        • 这对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无奈